.jpeg
06/Apr/2020

麼是「發展遲緩」?

兒童的發展速度,每人也不同。然而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一些里程碑作指標。兒童發展一般分為幾個大範疇;大肌肉(身體的平衡及移動),小肌肉(手部的活動及靈活能力,手眼協調),言語能力(包括理解及表達),社交及溝通能力,自理能力,認知能力,視覺及聽覺發展。

「發展遲緩」一般是指前或5歲以下的兒童發展階段明顯地較同齡兒童緩慢

每個發展遲緩的兒童表現也不同,可能影響一個或多個發展範疇。兒童可能在不同階段未能達到同齡的指標。由於成因、程度及學習環境不同,受影響兒童的能力表現會有很大差異。發展遲緩可能是暫時性,通過訓練,大部份影響程度較輕微兒童,其後的發展可達至同齡或接近同齡之水平。少部份影響程度較嚴重的,有機會是智力障礙的早期徵狀。

發展遲緩的兒童有甚麼表現/徵狀?

 部分發展遲緩程度較輕微的兒童,徵狀可能較輕微,亦可能較遲表現徵狀。情況較嚴重的兒童,徵狀一般比較早出現,並且可能影響大部份的發展範疇。一般而言,發展通遲緩可能於不同年齡未能達到指標,例如:

 六個月大:

  • 未能保持頭部穩定
  • 未能伸手抓東西
  • 九個月大:
  • 未能坐穩
  • 歲大:
  • 未能扶著傢俱站立
  • 未能用拇指和食指檢起細小物件
  • 未能揮手’  拜拜

 一歲半大:

  • 未能獨自步行

一歲九個月大:

  • 呼叫孩子名字時沒有回應
  • 不會用手指指著想要的東西
  • 與其他人甚少眼神交流
  • 未能說有意思的單詞

兩歲大:

  • 未能說或只有很少單詞
  • 未能理解簡單的口頭
  •  對同伴不感興趣

兩歲半大:

  • 未能用筆在紙上塗鴉
  • 未能說組合詞,如「食飽飽」,「飲奶奶」、「玩車車
  • 未能用匙羹自己餵食

三歲或以上:

  • 未能說簡單句子
  • 很少與同伴作出交流
  • 在幼兒園未能跟上進度
  • 行為問題會較為常見

 

「發展遲緩」的成因是甚麼?

大部分個案都是由先天因素,後天原因及環境因素相互影響 但大部分個案都未必能找出確實的原因

先天性的成因例如遺傳因素,或染色體病變或基因突變、懷期受藥物或過量酒精影響、先天性感染,難產、早產嬰兒併發症

後天的成因例如感染如腦炎、腦膜腦部創傷,中毒等。

如有懷疑家長應怎麼辦?

如懷疑兒童的發展較同齡遲緩,建議家長應尋求兒科醫生的意見,盡快安排發展評估,量度兒童整體發展 (認知概念,語言能力,大、小肌肉發展,自理能力及社交認知)。從而針對兒童的情況安排適切的訓練「發展遲緩」並不是一種疾病,並不能靠藥物治療。愈早開始訓練,成效會更好,而且亦會減低兒童因未能跟上學校進度或相繼出現的行為問題造成更多困擾。合適的早期訓練對於發展較遲緩的嬰幼兒來說有一定的幫助。另外,培養正面的親子關係家長對訓練的投入及一致性,亦對孩子的發展及訓練成相當重要。孩子經兒科醫生評估後,確定兒童發展緩慢的範疇,再安排合適的訓練,將孩子的發展潛能提升。社會福利署有為發展障礙的學前兒童提供訓練及教育,當中包括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ETC)、到校服務(OPRS)、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ICCC)及特殊幼兒中心(SCCC),以協助他們的發展及成長,讓他們為小學教育作好準備。這些服務,需經由兒科專科醫生或心理學家詳細評估後轉介輪候。

兒童發展遲緩,並不因為家長導致。因此父母不應過分自責,正面尋求醫生意見,及早處理。大部份兒童進行訓練之後,一般都會有明顯進步


pexels-meruyert-gonullu-6034062-S-1.jpg
06/Apr/2020

每個人都有情緒:包括喜樂、嬲怒、傷心、緊張等。我們一般會想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 以減低對生活及自己的精神健康造成影響。

我們遇見一些不肯定的事情、害怕的東西、或自己沒有信心去做的事情, 出現一些緊張和擔心的情緒是正常反應。這些情緒反應一般比較短暫, 很少對身體或心理上造成影響。然而如果這些擔心、焦慮的情緒,持續或經常出現, 而程度比較嚴重, 便有機會患上焦慮症。焦慮症並不是成年人的專利, 過往我們可能會對成年人的焦慮症比較熟悉, 然而小孩子跟成年人一樣也有不同的情緒, 焦慮症也有可能在幼兒期出現,影響兒童的心智發展。

許多人都會對一些事物較為害怕,或在生活中因面對壓力而感到緊張,這也是很正常的心理反應。兒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機會出現不同種類的焦慮問題。而且現代社會生活的小孩子, 同樣需要面對不同的挑戰和壓力例如學習,朋輩之間的關係等。因此,焦慮症在兒童期出現並不罕見,但因為兒童期的焦慮症狀, 跟成年人的表現不一樣,往往會被忽視,並不容易察覺因此家長和老師需要細心觀察,才能容易及早發現。若兒童的焦慮和擔心的情緒, 程度嚴重和不合理,家長就要特別留意。

兒童的焦慮症一般有以下幾種:

1.廣泛性焦慮(General Anxiety Disorder)

孩子對日常生活很多不同類別的事物,都出現不同程度,或不合理的擔心或恐懼。例如對即將要面對的事情如考試、去一個新的地方、參與課外活動等,產生不合情理的擔心;或對家人,朋友產生不合理或沒有依據的憂心,例如無故地擔心他們會出現意外、健康出現問題等。這些擔心的情緒,程度一般超越預期,而且即使解釋沒有理據需要擔心,孩子亦不能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並經常處於緊張的狀態。部分孩子亦可能出現身體上的徵狀,如難以入睡、肌肉緊張,肚痛、頭痛等,甚至影響學習或其他日常生活的專注能力。

2.社交焦慮( Social Anxiety)

兒童約九個月至一歲開始會懂得分辨父母或陌生人,並且開始對陌生人比較緊張,屬於正常的發展階段。這種緊張的表現,一般會隨著孩的成長逐漸改善。然而當孩子成長後,當面對較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每次都變得非常緊張,導致孩子害怕,甚至逃避與陌生接觸。他們亦很害怕在台上表演或參與社交活動如生日會,並擔心自己會成為別人的目光焦點,很害怕做錯事,說錯話。

3.分離焦慮( Separation Anxiety)

成長中的孩子一般都對父母或照顧者較為依附,然而如果這種依附的情況與其年齡及發展階段不符或過度,甚至即使分離片刻也很害怕與父母分開,便可能是分離焦慮。

4.選擇性緘默症( Selective Mutism)

孩子持續在某些場合(如學校)拒絕說話,但在他們認為安全和熟悉的環(如家裡),面對熟悉的人,便表現得非常自然,正常地用語言與別人溝通。

5.特定恐懼( Specific Phobia)

孩子對特定的事物,例如動物、昆蟲、打針、血、黑暗的環境等表現得非常恐懼。

孩子通常會不願意麵對這些令他們焦慮的事物或情境,如無法避免時,他們會表現得非常焦慮,甚至發脾氣,大叫大嚷。
情況比較嚴重的,有機會會因為身體時常處於緊張的狀態,導致容易疲倦,難以集中精神。

焦慮症會影響兒童那些方面的發展?

焦慮症的孩子一般會比較被動,傾向負面的想法,不願意作出新嘗試。有機會因而影響學業,人際關係,並可能影響日常生活。部分孩子亦有可能出現身體上的症狀例如頭痛,肚痛,肌肉酸痛和心悸等。兒童一般對自己的情緒都較難用言語清晰地表達,家長亦未必容易察覺兒童的擔憂。因此家長宜多留意兒童的行為轉變。如果孩子在某些情況下很容易發脾氣,行為突然作出改變,甚至時常出現一些身體上的不適,便有機會是出現焦慮問題的症狀。
如情況未能作出改善或不被發現,有機會持續至成年,並且增加患抑鬱症的機會。

兒童焦慮症普遍嗎?

根據外國及香港的數據約10%兒童受影響,而當中女孩受影響的機會比男孩高。

焦慮症的成因是甚麼?

焦慮症是由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焦慮問題。焦慮症患者的腦神經傳導物例如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失去平衡。家族有遺傳史亦增加患焦慮症的機會。如果孩子性格比較容易緊張,想法傾向負面,亦有機會容易患上焦慮症。孩子過往的經驗,成長環境和學習經歷,以至於父母對孩子麵對失敗和恐懼的處理方法,也會對影孩子患焦慮症的機會產生影響。

如孩子有焦慮問題/焦慮症,有什麼治療方法?

一般而言治療方法可分為認知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兒童,特別是幼童的治療方法,一般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除非情況嚴重,或兒童年紀較大,有機會需要合併藥物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主要針對想法、行為和生理反應三方面。在治療過程中,會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後去分析、挑戰和尋找方法去改變那些負面、過度擔憂的想法。亦會透過分析孩子過往實質經驗,去讓孩子了解面對困難毋須過度擔憂。治療過程亦鼓勵孩子循序漸進地,逐步面對逃避的事物。亦會透過反覆放鬆練習,去讓孩子瞭解身體面對焦慮的反應,從而學習放鬆技巧。藥物治療一般需要數星期才能發揮藥效,並只建議於年齡較大,或情況未有因認知行為治療而得到改善的患者使用。藥物治療必須經醫生的監督下才可進行。

如家長擔心小朋友有情緒問題或焦慮症,有什麼途徑尋求協助?

家長可尋求兒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的意見,作出評估後,提供或轉介至適當訓練及支援。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家亦會為教師和有需要的學童提供支援。部分非政府機構亦不定期為有需要的孩子或家庭及舉辦兒童訓練小組及家長支援活動。


-懷疑讀寫障礙.jpg
06/Apr/2020

讀寫障礙

讀寫障礙是一種先天性的特殊學習障礙,由於腦部結構及功能出現差異導致,並非由於智力或感官功能問題引致。參考教育局出版之《幫助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童﹕教學建議》及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 C的資料,以下是有讀寫障礙學童的一些常見特徵﹕

  1. 說話能力比文字表達能力為佳﹔
  2. 容易忘記學過的字詞﹔
  3. 寫字時經常漏寫或多寫了筆劃或文字﹔
  4. 書寫時,把文字的部件左右倒轉或寫成「鏡面字」﹔
  5. 較易疲倦,需要更多的專注力去完成讀寫的作業﹔或
  6. 即使能認讀文字,卻未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內容。
  7. 較難分辨左右

要有效地「認」「讀」文字,首先要對文字的字型認知,並同時掌握文字的讀音,然後再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意義。患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對於以上的能力出現困難及不協調,造成對文字的讀音、字形掌握、及文字意義的理解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這些障礙,亦令兒童對文章的理解出現困難,漸漸讓兒童對閱讀及學習失去興趣。

讀寫障礙普遍嗎?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資料顯示,約有百分之九點七至十二點六的學童患有讀寫障礙。當中約七成屬輕微程度,兩成為中等程度,餘下百分之十則屬嚴重程度。

讀寫障礙的成因

根據研究顯示讀寫障礙的成因包括遺傳因素,腦部結構異常及腦部某些區域運作異常。

  1. 腦遺傳因素 – 研究發現,如家族裡父母或兄弟姊妹患有讀寫障礙,受讀寫障礙影響的機會的機會比一般人高三至四倍。
  2. 腦部結構及功能異常
    • 近來的研究發現腦部多個區域運作異常而導致讀寫障礙。
    • 大腦皮質的布洛卡區( Broca‘s  area)出現結構差異,影響語音認讀
    • 視網膜的神經細胞訊息傳遞緩慢,眼球追視功能不協調。導致語音處理及追視文字不協調。

這些差異,影響了閲讀時對:

  • 字形結構的分析
  • 語音處理及記憶
  • 命名速度
  • 語素意識的理解
  • 對字義的了解

部份研究亦發現閱讀英文及中文,不同區域的腦部運作亦有不同比重的影響。例如英文閱讀語音認知比較重要,而閱讀中文,字形結構的分析,語素意識及字義亦相當重要。

讀寫障礙對兒童有甚麼影響?

讀寫障礙孩子,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徴狀:

  • 語言發展遲緩,咬字發音困難
  • 容易忘記剛學過的英文字母,數字或簡單詞語
  • 閱讀文字時欠缺流暢
  • 容易混淆讀音或錯讀字型或意思相類似的詞語
  • 默寫文字困難
  • 容易出現筆順不正確
  • 容易將文字左右或上下部分倒轉,即「鏡面字」
  • 閱讀文章時,未必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內容
  • 在家課及考試中,對文字題目的解題出現困難

由於有讀寫障礙的孩子成績一般不太理,想甚至被標籤為「懶惰」,「無心向學」,因此部份孩子有機會同時出現情緒問題,自信心/自我形象低落。

部份孩子可能同事被確診患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言語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等。

如家長懷疑孩子有讀寫障礙,孩子有讀寫障礙應怎麼辦應怎麼辦?

如果家長懷疑學前小朋友有讀寫障礙的症狀可經由兒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進行及早識別評估,如屬懷疑個案,可盡早轉介到社會福利署的學前兒童復康服務(早期訓練教育中心或到校服務),以安排合適的輔導及調適。中小學生可經由教育局或私人教育心理學家進行評估。如孩子確診讀寫障礙,教育局亦會支援學校對學生的個別教學方法、並對學習環境及考試作出調適。

家長對患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可多鞏固孩子對字形結構,讀音及字義方面的印象。例如從遊戲中或日常生活中多練習。加入其他感官元素輔助學習亦可以增加趣味性,從而提升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對於孩子的嘗試及努力,家長及老師亦可多給予讚賞及鼓勵。

參考資料:

Michael McDowell.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54 (2018) 1077–1083.

John Stein.What is developmental dyslexia. BrainSci. 2018,8,26;doi:10.3390/brainsci8020026.

Thomas S. Scerri, Gerd Schulte-Korne. Genetics of Developmental dyslexia.( Dec 2006)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34(6):435-44.


.jpeg
06/Apr/2020

自閉症譜系障

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種發展障礙,孩子在社交溝通和行為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其中部分孩子亦可能于認知、智力、語言和情緒的發展有差異。隨著診斷標準的更新(DSM-V),以往的名稱如自閉症、亞氏保加症、高功能自閉症、自閉症傾向、自閉症征狀、非典型自閉症、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等,已歸納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自閉症譜系障礙普遍嗎?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 2016年的資料,每54名孩子當中便有一名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男女比例約為4.3比1。當中部份情況輕微,但有部份同時診斷為智力障礙(33%)或其他情緒問題。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成

目前研究顯示,並非單一原因導致,確實成因亦在研究當中。以下原因有部分可能導致自閉症譜系障礙:遺傳因素或基因突變、腦內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異常、腦部結構異常、先天性新陳代謝病、懷孕期間受到藥物(例如抗癲癇藥)影響。過往有個別研究懷疑疫苗注射與自閉症普系有關聯,然而後來的更多的大型研究證實沒有關連,而孩子沒有注射疫苗,也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受到傳染病感染。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征狀及診

自閉症譜系的診斷,需要經過臨床的詳細評估,並排除其他發展障礙。每個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表現都不同,有時甚至很大差異。根據DSM-V診斷標準,臨床征狀包括社交及行為兩大範疇:

社交方面:

不同的社交場合中,孩子在溝通和社交互動有以下三種障礙/困難:

  1. 社交互動能力困難
    • 冷漠、被動
    • 不恰當的過分熱情
    • 較喜歡獨自玩耍
    • 很少注意其他同伴
    • 強行拉別人的手作為工具
    • 缺乏眼神接觸
    • 甚少與人分享(興趣、情感)
    • 抗拒別人接觸他的身體,或不恰當的接觸別人的身體
    • 難以跟別人打開或持續話題
  2. 非語言溝通困難
    • 欠缺眼神接觸
    • 較少用手指向物件以表示需要
    • 缺乏面部表情
    • 說話時使用不當音調,語氣刻板
  3. 發展人際關係困難
    • 很少注意其他同伴
    • 難以調整行為以配合各種社交環境
    • 很難投入需要想像力的遊戲
    • 結交朋友方面遇到困難
    • 較難與人建立友誼

行為方面:

另外,日常行為方面,亦曾經或正在出現以下行為問題,並且符合以下至少兩種行為:

  1. 重複行為
    • 刻板重複的身體動作行為(例如,拍動雙手,前後搖晃身體、頭部、室內繞圈、自轉等)
    • 重複行為: 如排列物品、開關櫃門、轉動車輪、開關燈光按鈕等
    • 重複背誦說話、重複詢問同一問題
  2. 固執行為/ 拒絕日常的改變
    • 堅持跟隨相同及刻板的常規、日程、或做事的次序、規律
    • 較難適應生活上的轉變
    • 千篇一律的遊戲方式
    • 抗拒或較難接受新的食物、環境和事物
  3. 狹隘興趣
    • 沉溺於某一種或幾種刻板、狹隘的興趣,而其注意集中的程度異於尋常( 如數字、英語詞彙、巴士路線、巴士/車輛型號、標記、地鐵站名、地圖、日曆,動植物等資料)
    • 對物件的某部分有不尋常的興趣(例如車輪,門膠)
  4. 感官反應異常
    • 過高或過低的感官反應: 例如對某些聲音、質感,產生驚恐或過分追求的反應、凝視某些光源及動態(如轉動的物件)

自閉症譜系障礙會怎樣影響兒童的發展

自閉症譜系障礙是影響社交及行為的發展障礙,征狀會通過訓練得到改善。一般而言,征狀會於一至兩歲開始明顯,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的言語或其他方面發展遲緩,或者社交反應未如同齡孩子,部分孩子可能會出現較明顯的行為問題如重複行為或狹隘興趣。言語發展遲緩除了有機會影響學習外,亦會增加兒童的社交困難。有些情況比較微的孩子,征狀一般於幼兒期並不明顯,因而較難察覺。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生活環境對社交的期望提升,征狀可能會漸漸被察覺,例如對某些事物過份固執,對某些東西或興趣不尋常地沉迷,較難理解不同社交場合的社交規範或「潛規則」等。對孩子來說,社交障礙會對他們融入社交關係,結交朋友,維繫友誼造成困難。因此可能于學業,工作上遇到更多不同的挑戰。這些困難亦會于成年期持續影響孩子,持續的社交技巧訓練,能對孩子的成長有正面的幫助。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的資料顯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當中有約三分一同時診斷為智力障礙,另外亦有部分同時被診斷為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 ADHD),讀寫障礙,抽動症、發展性協調障礙等。另外,由於學習及社交上容易遇到困難,有部分兒童可能同時出現情緒的問題如焦慮症的征狀。

如確診自閉症譜系障礙,有什麼治療方法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治療,主要是行為訓練,暫時並沒有藥物治療。行為治療的目的是提升孩子的社交動機,及建立有效的社交溝通技巧,讓孩子更能融入社交關係。部分行為訓練亦針對孩子的行為問題,及感覺統合問題。

不同的行為訓練模式各有好處,無論家長選擇那種訓練模式,治療愈早期開始,配合密集及持久的訓練,會對兒童更有幫助。家長及老師的一致性亦能大大增加成效。

較為普及的有以下的訓練模式:

  1. 行為策略:
  • 應用行為分析學習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簡稱ABA,將學習目標有系統地分為多個簡易步驟去教授,再配合獎勵方法及重複練習的方式,讓兒童逐漸掌握新技巧。
  • 圖片交換溝通系統(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

2. 互動策略:

  • 發展性個別差異、關係本位模式(DIR)(又稱地板時間Floor Time) 由孩子作主導的,針對孩子的發展階段和興趣製造一個遊戲的環境,提升孩子的互動技巧及社交能力。

3. 認知策略:

  • 社交情景故事( Social stories):透過不同的社交故事,讓孩子瞭解不同社交情景或場合的社交技巧及規範。
  • 心智解讀訓練( Theory of Mind): 訓練孩子透過觀察和思考,解讀別人的想法、動機、感受、情緒等

4. 環境策略:

  • 結構化教學(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CH) 利用孩子在視覺上的強項和對程式法規的堅持,運用「視覺安排」和「建立常規」這兩個策略,透過有系統的安排和程式時間表,來設計和支援教學,讓兒童能明白和預測環境的要求,建立常規及減少行為問題。

家長可參考醫生的意見去選擇治療方案,以針對孩子的需要。對於一些未經科學或臨床證實的治療,尤其入侵性的治療,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家長更應諮詢醫生的意見。

如懷疑孩子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家長應該怎麼辦?

如家長對孩子的發展有擔心,應儘早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家長可詢問兒科醫生的意見,並由兒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作全面的發展評估;或到衛生署母嬰健康院進行初步評估及轉介至兒童體能智力評估中心。

社區支援:

社會福利署轄下的學前兒童複康服務為六歲以下的學前兒童提供相應的訓練。當中包括認知,言語治療,職業治療,物理治療等。完全評估後,付合準則的完童可經由兒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轉介輪候社會福利署轄下的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ETC),到校服務(OPRS)、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畫(ICCC)接受訓練,或入讀特殊幼兒中心(SCCC)。

對於入讀主流學校的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教育局會為教師就學童所需的特殊教學策略及行為管理提供指引及支援。而部分有需要的兒童,會根據其智力程度,安排入讀特殊學校。


06/Apr/2020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4-in-1, 5-in-1 and 6-in-1 combined vaccines?

Disease covered

4-in-1 combined
5-in-1 combined
6-in-1 combined

Diphtheria

O

O

O

Tetanus

O

O

O

Pertussis

O

O

O

Polio

O

O

O

Hib

X

O

O

Hepatitis B

X

X

O

10 injections are required to cover all 6 diseases as above in conventional vaccination schedule. Number of injections can be reduced to 4 if 6-in-1 followed by 5-in-1 combined vaccines are used. (Number of injections may differ slightly depending on schedule chosen. Please liaise with medical staff for exact schedule for your child)


© Platform Medical Cent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