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latform doctors are fully vaccinated against coronavirus!!
And we are now serving the on-site Emergency Paediatric clinics at Baptist Hospital and Union Hospital. In September 2021, we are going to support the CUHK Medical Centre as well.
All Platform doctors are fully vaccinated against coronavirus!!
And we are now serving the on-site Emergency Paediatric clinics at Baptist Hospital and Union Hospital. In September 2021, we are going to support the CUHK Medical Centre as well.
兒童都會患上關節炎?兒科專科顧問醫生朱蔚波稱是絕對可以發生。有些小朋友傷風感冒後會感到關節痛,另外因自身免疫系統平衡不佳,關節天生不良,感染病菌等皆可造成。其中的幼年突發性關節炎,嚴重可影響眼睛或骨頭。營養師黃兆章討論藜麥及白米,哪種含纖維量較高?
上呼吸道感染,是傷風感冒?流感?新冠肺炎?究竟怎樣分辨?兒科專科顧問醫生朱蔚波稱,初期症狀如發高燒、鼻腔或喉嚨發炎等,的確跟流感或新冠肺炎早期病徵難以分辨,及早作出確診及適切治療是相當重要。另註冊中醫師楊明霞會講解紅棗有何功效,是否人人都適合食用?
不妨睇睇片了解更多!
冬季流感加上疫症夾擊,「疫苗」一詞成了熱門關鍵字。不少人對新型病毒疫苗持觀望態度。那麼,除了常見的流感疫苗外,還有哪些疫苗是小朋友需要或建議接種,好更全面保障健康的呢?下文聽聽兒科專科朱蔚波醫生一一講解。
疫苗主要是將病原體或其代謝物,經過人工處理而製成的自動免疫劑,能激活人體免疫系統並產生抗體,防禦一些由病毒、細菌或其他致病原所引起的傳染病,故接種疫苗到目前為止被認為是最有效預防傳染病的方法。以流感疫苗為例,衞生防護中心指出,流感疫苗對65歲以下人士提供的保護效用可達70%至90%(註1),是預防季節性流感及其併發症的有效方法。
根據政府制訂的「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已為本地合資格初生至小學六年級兒童提供多項疫苗免費接種,預防多種常見於嬰兒和兒童的傳染病,包括:結核病、乙型肝炎、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症、肺炎球菌感染、水痘、麻疹、德國麻疹等(註2)。由2019/20學年起,政府已將HPV子宮頸癌疫苗接種納入此計劃,為就讀小五及小六的女童接種疫苗,以預防子宮頸癌(註3)。家長只要按照母嬰健康院以及子女就讀小學的疫苗接種安排,就能按時接種所需疫苗。
流感疫苗–流行性感冒可由多種類型的流感病毒引起。本港的流感高峰期一般是每年一至三月及七至八月,若受感染一般可在2-7天內痊癒,但也有可能出現支氣管炎及肺炎等併發症,嚴重可導致腦炎及死亡。現時政府對6個月至未滿12歲的兒童有資助計劃,每年一次(9歲以下兒童,首次需接受兩劑)(註4)。
輪狀病毒疫苗–輪狀病毒是香港常見導致兒童腸胃炎的病毒,亦是全球引致兒童腹瀉的最常見病因之一。3個月至3歲的幼兒是高危患者,若受感染一般可在3-7天內痊癒,但幼童偶然會出現嚴重脫水的情況,病癒後並非終生免疫。供嬰兒使用的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能有效預防此感染。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多見於5歲以下兒童,對6至11個月嬰兒的入侵及破壞性特別強。若受感染可導致肺炎、腦膜炎、中耳炎及會厭炎等併發症,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等病徵。現時已有能有效預防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的疫苗。
甲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主要經腸道傳染,病毒可透過被污染的食水、食物(尤其是貝殼類海產)或與患者接觸而傳染。若受感染可引致發燒、腹瀉、黃疸及急性肝炎,嚴重的更會肝臟衰竭。目前沒有特定藥物醫治甲型肝炎,小童接種甲型肝炎疫苗,能有效產生抗體增加免疫力。
6合1疫苗–採用無細胞混合疫苗把多種疫苗結合在一起(包括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乙型肝炎疫苗),能大大減低疫苗注射的次數(一般可減6針),以及減低寶寶注射後出現副作用及不適的機會。一般建議寶寶於6-8星期大時開始注射第一針6合1疫苗。
不少人都關注接種疫苗後會否產生副作用,其實這視乎個別人士身體狀況而定。一般來說,疫苗的副作用都是輕微和短暫的,並且會在數天內消退。常見的疫苗副作用症狀包括:注射部位發紅、頭痛、肌肉疼痛、發燒等。每種疫苗的副作用都有所不同。但若有持續發燒、不適或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就要盡快求醫。此外,若是對疫苗中的蛋白質,或是疫苗製造過程中使用的抗生素過敏的人士,接種任何疫苗前須讓醫療人員知道過敏情況,醫療人員會為疫苗接種再作評估及安排。
————————————————– ——
註1: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0764.html#FAQ17(常見問題29)
註2:https://www.fhs.gov.hk/tc_chi/main_ser/child_health/ child_health_recommend.html
註3: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2146.html
註4: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46199.html#10002
初生嬰兒皮膚及眼睛泛黃,多數因為肝臟未發育完成,難以分解體內的膽紅素,導致生理性黃疸。不少嬰兒在出生後5至7天黃疸指數會達到高峰,需要回醫院覆診照燈,甚至留院數日。
有診所引入家居照燈服務,以便新手父母租借家居照燈儀器,除了免除嬰兒留醫照燈時與母親分離之外,費用上也較一般私家醫院的費用更低。
嬰兒呱呱墜地,皮膚、眼睛卻開始泛黃,引得不少家長緊張。兒童專科醫生梁卓華指,足月兒大約有六成會出現黃疸,早產兒更高達八成。原因是初生嬰兒肝臟發育未完成,膽紅素聚集難以迅速處理,積存在體內形成生理性黃疸。他指,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出生後2至3天出現,高峰期則是出生後5至7天,而到了出生後2至3周後,嬰兒的肝臟便能夠有效處理膽紅素,黃疸因此也會減退。如果體內血紅素過高,嬰兒會顯得軟弱、嗜睡、發燒、哭聲異常等症狀,除了留院「照燈」外,嚴重者或需要換血。
事實上,除了生理性黃疸外,亦有病理性黃疸,一般在出生後24至48小時內出現或者快速升高。梁卓華指,病理性黃疸的原因則較多,包括血色素太多、肝腸循環、感染疾病、恒河猴血型不合等等因素。
家居照燈治療黃疸系統組件輕巧 ,操作簡易,嬰兒需要用包被包住。(黃舒慧攝)家居照燈治療黃疸系統附有掛帶配件,當嬰兒在家進行照燈治療時,媽媽可如常餵哺母乳,毋須與嬰兒分離。(黃舒慧攝)
然而,兒科醫生林嘉儀表示,留院「照燈」若時間長,會影響建立親子關係及母乳餵哺。為解決相關問題,有診所引入可租用的家居照燈儀器,供輕微至中度黃疸的嬰兒選擇在診所或家中「照燈」;在新技術下,嬰兒只需用包被包囊保暖、照2至3天以退黃疸,而由於是用燈氈包住照燈,嬰兒無需佩戴眼罩,亦不會被灼傷;然而,若嬰兒留家中照燈,需每日到診所讓醫生監察情況。
兒科醫生劉成志指,新冠肺炎疫情下,在醫院除增加感染疫症的風險,覆診的病毒測試也令嬰兒受苦,家居照燈服務成為了疫情下另一個選擇。他指,現時一般私家醫院治理初生硬而黃疸照燈收費,大約是24小時住院費5000至6000元,醫生的診金另計,而家居照燈服務費用大約只有私家醫院費用的1/3。
林嘉儀指,家居照燈治療,嬰兒在家中就可以接受照燈治療,不用與母親親子分離,成效亦不錯。現時,家居照燈治療在美國、英國和澳洲已經很普遍。
剛出生的嬰兒,由於肝臟未成熟,約有六成會出現黃疸情況,而當中有20%需要「照燈」退黃,若沒有及時處理可能導致「核黃疸」,造成永久神經功能障礙。以往照燈需要到醫院處理,不過現時亦有家居照燈服務可選擇,讓母嬰安在家中就可完成治療。
兒科專科醫生劉成志指出,母親分娩後一般住院2至4日出院,然而嬰兒黃疸多在第2至3天出現,到第6至7天為高峰期,「因此有可能在出院後、到健康院等檢查才發現『好黃』,如須再入院照燈既要面對母嬰分離,未能餵哺母乳,亦要作新冠病毒檢測,對新生兒也是一個創傷。」
肝臟未發育成熟
紅血球在新陳代謝中分解時會產生脂溶性間接膽紅素,再經過肝臟處理,轉變成水溶性的直接膽紅素,才可以經大小便排出。兒科專科醫生梁卓華表示,「如果生產間接膽紅素多於肝臟所能處理,便會積聚在體內並出現黃疸症狀。而新生嬰兒黃疸的原因可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前者主要因為肝臟未發育成熟,不能迅速處理膽紅素,一般出生後2至3星期黃疸便會減退。病理性黃疸原因更多,如蠶豆症、感染、先天代謝疾病等,而黃疸一般在出生後24至48小時就會出現或快速升高。」
忽略或致腦麻痹
除了全身皮膚和眼白變黃外,嬰兒黃疸還會有軟弱、嗜睡、吸吮力減弱、不喝奶、哭聲異常及發燒等徵狀,若黃疸指數急劇上升,可引致核黃疸,梁卓華解釋,「即膽紅素在腦部沉積,傷及中樞神經,可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如認知障礙、過動或學習障礙,甚至腦麻痹、失聰及智障等。因此嬰兒若有黃疸,應即時求診。」
治療黃疸,主要利用光療(照燈),以波長430至490nm的藍光照射寶寶皮膚,改變膽紅素的結構並排出體外。如照燈也未能穩定嬰兒情況,就要考慮換血治療。
療效相若
傳統上黃疸嬰兒須到醫院接受照燈,其實外國已採用家居照燈多年,兒科專科醫生林嘉儀指,「家居照燈可減少母嬰分離時間,有助建立親子關係和方便母乳餵哺。美國於2011年一個大型回顧研究顯示,家居照燈治療和傳統照燈治療,於治療時間、膽紅素水平下降率和治療失敗率並沒有差異。只要新生兒是足月出生、出生體重在正常範圍、膽紅素指數於14至18umol/dl範圍、沒有病理性黃疸等高危因素,父母又可掌握儀器操作、定時觀察嬰兒情況及依時覆診,便適合採用家居照燈。」
減輕負擔
使用家居照燈治療,只須使用光纖板和包被包裹嬰兒身體,由於同時照射胸腹和背部,可加大照射面積增加療效;除了往返醫務所、洗澡和換尿片,其他時間都可持續照燈。配合肩帶使用,就無礙媽媽親親孩子。值得一提的是,租用家居照燈服務費用大約是一般私家醫院照燈費用的三分一,可以減輕新生兒父母的負擔。
在本港,約每四千名初生嬰兒,便有一名患有「代謝病」。代謝病只是一類疾病的統稱,當中包括多種不同病症。人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多種化學反應,倘遺傳因子出錯,可導致體內缺乏特定催化化學反應的「酶」,令一些有害化學物質在器官累積,一些器官賴以正常運作的物質則無法產生,影響各器官功能,這就是代謝病的概念。
代謝病的表徵包括:嬰兒精神不振、血糖低、嘔吐或心律不正等,嚴重者可猝死或導致永久殘障。於未出現徵狀前作出診斷及早處理,或可減輕對身體的永久傷害,故代謝病篩查十分重要。
以Citrin缺乏症為例,嬰兒期的徵狀是持續性黃疸,若情況並不嚴重,只須採用不含乳糖,附有中鏈脂肪酸補充的特別配方奶粉,患者可如正常兒童一樣健康成長。但小部分患者成年後,可能再次面對肝功能異常,症狀會嚴重得多,或會有腦病變,可能要接受肝臟移植。故若及早透過初生嬰兒代謝病篩查檢出,並定期跟進,病情即使出現變化亦可採取合適治療。
估計本港每47人中,有1人帶有Citrin缺乏症隱性基因,他們不會發病但有可能遺傳給子女。孕婦無法透過一般產前檢查,得知胎兒是否有Citrin缺乏症。若寶寶出生後確診,醫生會建議家長接受基因測試,以了解父母雙方是否帶有變異基因,再作遺傳學諮詢,讓家長迎接下一胎前有更好的準備。
政府在公立醫院推出的篩查計劃,在初生嬰腳板底抽幾滴血檢查,涵蓋26種代謝病,部分私家醫院的篩查計劃納入的代謝病種類更多,家長可按需要選擇合適的篩查計劃。
Adapted from 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