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新冠肺炎「恐襲」全球,香港大中小學幼稚園自從農曆年假至今,停課日數達四個月之久,比每年的暑假還要長。隨著疫情放緩,不同年級將於本月尾至六月陸續復課,但「Hea」了這麼久,孩子如何收拾心情上學去?其實,父母針對不同年齡和學習需要的孩子,要運用不同方法預先在家進行「演習」,幫助孩子回憶上課規律,好好迎接復課大日子。

面對複課該如何「裝備」孩子,衛生常識和情緒支持同樣重要。對於念幼稚園高班和初小的孩子,父母必須正確教導他們如何處理口罩。平常日子,脫下口罩後如何收藏再用,多數由父母或傭人代勞,但復課之後,孩子必須能夠自行處理。

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於包含步驟的事情,特別善忘,即使父母嘮嘮叨叨重複提醒,對他們來說都有如耳邊風,故此必須讓孩子落手落腳自己配戴和處理口罩,建立成習慣,只有訓練有素,才能在複課後保障自己的健康,減低傳播和感染的機會。除了時常消毒雙手、熟習配戴和脫下口罩的程式外,如廁後要把廁板蓋上才沖廁,也是疫症下家長要讓培養孩子練成的習慣。

衛生常識當然重要,但情緒支持更不能忽略。留在家中「Hea」了這麼久,莫說是小孩,即使是大人,一下子要回復朝九晚八的返工常規,也一點不易。對於一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孩,他們本身可能有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的傾向,家長就要更花心思,幫助他們適應。

對於有自閉傾向的小孩,他們性格較為固執,適應需時,家長須要提早在家預演上課時間表,包括早睡早起,定時食早餐等。開學後功課將緊接而來,家長也要預演晚上做作業的常規,讓孩子有心理準備。而對於有專注力問題的孩子,家長亦可提早在家中演習「上堂」,例如設計一些手工勞作,要他們坐定定三十分鐘完成。目的是重新喚起孩子上課的回憶,以免正式開課時在堂上「遊魂」。

最後就是父母自己,都要調節好情緒,不要把負面情緒帶回家中。復課後多跟子女聊天溝通,別一刀切取消他們的娛樂消遣,慢慢重拾忙碌生活的常規,從容面對生活的挑戰。

(此文章內容刊登於2020年5月30日iMoney都市診療室: https://bit.ly/2YDtnML )


-p02.jpg

意外於兒童時期有發生,學前兒童喜歡攀爬跳躍,好奇心強,處事衝動,但缺乏判斷力,因此容易產生意外。在這階段常見的意外包括跌傷、撞傷、燒傷或燙傷等。避免意外發生,家長應注意家居安全。

跌傷撞傷

家中桌椅應盡量避免尖角設計,使用軟膠角套。不可隨處放置玩具或雜物,電線應妥善放置,以免絆倒兒童或成人。 年幼兒童較喜歡在家裏跳躍奔跑,為避免小孩在家裏容易滑倒及跌倒,地板應保持乾爽。地板的物料應小心選擇,避免太光滑的地板。瓷磚一般比地板較硬,幼童活動範圍宜應鋪軟地墊,以減低孩童跌傷的機會。家中亦應避免使用破璃裝飾,避免於碰撞時割傷。年幼嬰兒於4-5個月大已會翻身,應避免將小孩放在沒有牀欄的牀上,若無可避免,要裝置堅固及高度適中的牀欄。我們看新聞偶爾也會發覺一些小孩不慎從家中墮樓的新聞或遭窗簾繩纏頸,因此家中窗戶必須加設安全窗花,露台亦應加設鐵柵或鐵絲網,避免兒童從高處墮下。 窗簾繩亦應妥善綁好,避免讓幼兒觸及。幼兒夾傷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家中危機。家長可考慮門框安裝防夾手指裝置。

燙傷或燒傷

滾水和熱湯是常見引致幼童燙傷的情況之一。家長應避免給兒童過熱的食物或飲料。不要將茶壺、水煲及熱水瓶擺放在檯邊或兒童可以觸及的地方。家中亦不宜使用枱布,以避免兒童拉枱布打翻熱水。家長或照顧者操作蒸氣熨斗是應小心避免讓兒童觸碰。在正常情況下應盡量避免讓兒童進入廚房範圍,以減低發生意外的機會。不幸發生燙傷或燒傷,家長應保持冷靜,將傷處浸入冷水降溫或用清水持續沖洗來降溫,但切勿直接敷冰。輕輕除去蓋著傷處的衣物,然後用清潔的布或繃帶遮蓋傷口,但切勿強行除去任何黏附於傷口上的衣物。切勿用任何油劑、牙膏、牛油或醬油塗在傷口上,因為這些東西會妨礙皮膚降溫。同時亦不要用有黏性的敷料,如膠布、絨布等。

兒童家居意外雖然常見,但很多情況其實可以避免發生。若兒童因意外受傷,應盡早求診。

時刻注意家居安全,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成長。


.jpg

手足口病較為常見於兒童。 一般是由於腸病毒感染如EV71或柯薩奇病毒導致。在香港高峰期一般為5月至7月, 其他月份有機會出現小型高峰期。 潛伏期為3至7天, 大部分患者病徵輕微,並會於7-10天內自行痊癒。 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 ,疲倦和喉嚨痛。 之後1-2天後口腔可能出現疼痛的水疱,然後形成潰瘍。 手掌及腳掌,甚至身體其他地方,亦會出現小水泡或紅疹。 病徵 有機會引致 進食時口腔疼痛 ,部分患者甚至會引致脫水。 手足口病並沒有針對性藥物治療,主要治療方法 為紓緩徵狀,減輕口腔潰瘍引致的疼痛。 極少數患者會 出現併發症如腦炎或肺炎,因此父母要細心觀察兒童的病情轉變,如出現持續高燒, 精神不振, 持續嘔吐 或咳嗽等情況 應立即求醫。

手足口病的病毒有機會經接觸性傳染 給其他人,大人亦有機會感染。 傳染途徑一般為透過接觸患者的 口鼻分泌,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糞便, 甚至接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 即使患者康復,病毒亦有機會繼續經由糞便排放多達六星期。 如果兒童出現手足口症狀,應及早 諮詢醫生意見 ,並留在家中休息, 至完全康復才回校上課。

預防手足口病或減低 傳播風險 ,應時刻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勤洗手。 用餐時要使用公筷。 不要共用毛巾或個人用品。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擁抱或接吻。 家具及玩具 應使用1比99稀釋漂白水消毒,然後用水清洗及抹乾。 如要清潔病者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呼吸道分泌物 應以1比49稀釋漂白水消毒 ,然後用水清洗及抹乾。 手足口爆發期間,家長應避免帶子女參加集體活動或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並且避免使用公共遊戲設施如波波池。


-e1617961735512.jp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是一種發展障礙,影響孩子的社交溝通和行為。部分亦可能同時於認知、語言和大小肌肉發展遲緩。

每個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表現都不一樣,甚至可能有很大差異。根據DSM-V診斷標準,診斷準則包括:

1. 社交溝通方面

不同的社交場合中,孩子在溝通和社交互動有以下三種障礙/困難:

  • 社交互動:例如缺乏互動對話, 甚少與人分享(興趣、情感),不善於展開社交接觸或作出相對社交回應。
  • 非語言溝通:例如不協調的非語言溝通、缺乏眼神接觸,甚少或不懂運用肢體語言或表情。
  • 發展友誼或人際關係: 未能在不同場合作出適當社交行為、 不懂得結交朋友,未能投入假想遊戲,對同伴毫無興趣。

2. 行為方面

另外,日常行為方面,亦曾經或正在出現以下行為問題,並且符合以下至少兩種行為:

重複性行為:包括身體動作 (例如用腳尖走路、自轉), 物件或玩具的運用(如排列玩具),及語言方面(例如重複地覆述說話)

拒絕日常的改變:堅持跟隨相同及刻板的常規、日程、或做事的次序、規律,千篇一律的遊戲方式,抗拒或較難接受新的食物和事物

興趣狹窄:對有興趣的事物極之專注,而且興趣濃厚的強度異於尋常,又或是對物件的某部分有不尋常的興趣 (例如車輪,門胶)

過高或過低的感官反應:對於某些聲音、質感、視覺或味道有不尋常的追尋或抗拒,例如害怕風筒的聲音,喜歡追看強光或快速移動的事物等

自閉症譜系障礙有多普遍?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數據,每54名孩子當中便有一名可能受自閉症譜系障礙影。當中部份情況輕微,但有部份的同時診斷智力障礙或其他情緒問題。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成因又是什麼?

目前研究顯示,並非單一原因導致,確實成因亦在研究當中。以下原因有可能部分導致自閉症譜系障礙:遺傳基、腦內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異常、腦部結構異常、新陳代謝病、懷孕期間受到藥物 (例如抗癲癇藥)影響。

如孩子診斷自閉症譜系障礙,家長應怎麼辦家長應怎麼辦?

自閉症障礙是一種社交行為障礙,並不能靠藥物根治。研究證實,針對性的社交及行為治療,能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社交技巧及改善行為問題。 只有極少數具傷害性行為或嚴重情緒問題的患者,經醫生評估後才會考慮用藥物合併治療,改善行為問題。

訓練適宜於早期開始,密集及持久的訓練會對兒童會有更顯著的幫助。治療及訓練亦必須配合家長的參與,以致技巧可以於日常生活應用,家長的正面態度亦尤其重要。

治療策略大致有以下幾類:

  • 行為策略:應用行為分析學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ABA), 圖片交換溝通系統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
  • 綜合策略:結構化教學(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CH)
  • 互動策略:Developmental, Individual Difference, Relationship-Based Model, DIR)、(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 、地板時間 (Floor Time)。
  • 社交認知策略:社交情境故事 (Social Story), 社交思考訓練 (Social Thinking)

如果家長對於兒童的發展或行為有疑問或擔心,應盡快尋求兒科醫生的意見,安排發展評估,並盡早安排適切的訓練,以達致最佳效果。


-v2.jpg

做父母並不容易。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即使他們是兄弟姐妹或雙胞胎,他們的脾氣,行為和才能也可能大不相同。無論您是初次成為父母還是經驗豐富的父母,您可能都不容易確定何時應帶孩子就其行為問題尋求專家意見。

孩子的發展是持續性的。某些技能需要父母或老師教導,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尤其是社交能力。

當孩子在交談時沒有反應時,可能有很多原因。 最常見的,這情況並不是持續發生,而僅當孩子專注跟其他孩子太投入活動時,或是有突如其來的 事物吸引,才出現這種情況,這可能並不令人擔心。但是,如果持續發生這種情況,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外出時,尤其是對熟悉的人(通常是父母或看護者)不太注意, 並且缺乏互動,都應引起更多關注並建議尋求專家意見。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可能。 當中首先要排除的是聽力問題。 在本港大部分初生嬰兒均會在私家醫院或政府醫院接受初生嬰兒聽力普查, 然而部分聽力障礙可能在孩子長大後才發病,或因後天因素造成, 所以如果主診醫生有此擔心,都會建議做聽力檢查。

另一些原因可能發展遲緩或社交障礙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 在其他發展方面例如走路 , 言語發展 或自理能力方面, 亦較其他孩子遲緩, 即建議盡早尋找專業人士為孩子作發展評估。

如果您的孩子對自己的名字 甚少作出回應,不喜歡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或者甚少跟其他人分享 , 孩子有機會因為社交發展障礙 ,如自閉症譜系障礙, 引致社交能力較弱。 部分孩子同時可能還會有其他行為問題,例如重複性行為, 興趣狹窄,或者對生活常規的改變作出很大反應。有時,他們對五官的感覺(噪音,觸摸,味道,前庭感覺 和視覺)上可能也具有過高/過低的靈敏度。

如果父母有疑問,請不要擔心,建議盡早找兒科醫生評估 作出發展評估, 並安排適當的訓練 。隨著訓練的進行,情況一般會得到改善。 愈早發現問題,愈早開始訓練, 成效一般都會比較理想。


-v2.jpg

濕疹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問題,不僅會影響孩子,還會影響父母, 對日常生活及生活質素造成非常大的困擾。絕大多數病情是輕微及偶發的,但有些孩子可能情況會比較嚴重,影響到整個身體的皮膚,並可能導致併發症。

最重要的治療方法:保濕

輕微的濕疹可通加強保濕來紓緩。 許多患者忽視了保濕的重要性,尤其是當病情好轉時。 事實上,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 ,濕疹患者皮膚比較乾燥,皮膚更容易流失水份,因此保濕尤其重要。即使濕疹好轉也應持之以恆。 一般來說我會建議輕微的患者,每天至少要使用2次潤膚霜,並在病情惡化或天氣乾燥時增加使用次數,或轉用較滋潤的保濕霜。

另一個病人或家長常問的問題是:哪種保濕霜最好?根據我的經驗 ,沒有一種保濕霜是最好的。選擇最適合你您的保濕霜,可基於兩項原則。首先是保濕效果。有些產品剛塗上皮膚時保濕較果很好,但並不持久。 解決方法可以是增加塗抹的頻度。但如果實際上很難做到的話, 可能對於你來說 ,這不是最理想的潤膚霜 。有些潤膚產品 質感比較厚,效果相對持久, 但用於油脂分泌比較旺盛的皮膚,可能引致反效果,容易長出粉刺。 另外要考慮的 ,亦是我認為最重要的 , 便是患者是否願意勤力使用這種潤膚霜。 部分病人對於某種潤膚霜用後感覺並不舒服, 即使潤膚霜的成分和功效都比較理想, 但患者並不願意使用 也是徒然。 因此對於部分患者哪種牌子的潤膚霜較為理想還是其次,最重要是找一種患者願意佩合使用的潤膚霜 。至於選擇潤膚產品, 需要注意幾個要點。 避免所有帶有香味的產品。 即使某些產品聲稱是有機產品或成分天然 ,濕疹皮膚和兒童皮膚是非常敏感的,並且可能會對那些“天然有機成份”過敏。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一直在使用相同的保濕產品。 這對於某些患者可能是適當的,但在香港,濕度和溫度的變化可能使其不可行, 因此可能要作出季節性的調節 。 輕微的患者 ,我建議在炎熱和潮濕的天氣中使用乳液,尤其是在白天外出時。在乾燥和寒冷的天氣,或在空調的環境中使用較滋潤的潤膚膏。 這些意見當然是參考,最重要是根據皮膚的狀態作出調節。

在皮膚嚴重乾燥的情況下,可考慮使用乾敷或濕敷包裹皮膚。方法是塗上潤膚膏後,使用管狀繃帶包裹皮膚,以達至更理想的保濕效果。

外用類固醇:藥物的好壞?

每種藥物都有機會有副作用,但是如果我們適當地使用,可以將其減至最小。 是否需要使用外用類固醇是臨床判斷。 類固醇藥膏通過阻止皮膚的炎症反應,從而減輕和消除痕癢和泛紅等症狀 。 我們不建議在患者沒有症狀時使用它以作預防。 但是,對於嚴重或症狀未能控制的情況,我們建議使用外用類固醇,以控制濕疹,並減輕因為痕癢導致搔抓的惡性循環。 許多父母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 類固醇也有分比較強和弱的類別, 一般建議按照醫生指示使用 。如果按照醫生的處方使用,並在皮膚小區域或短期使用,通常不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 因此家長不用太擔心。

濕疹是一種長期病,可能非常令人困擾。 但是, 隨著孩子長大, 情況一般都會慢慢改善。


.jpg

消費者委員會的嬰兒奶粉檢測報告刊登於第526期<選擇月刊> 按此觀看。這次的測試報告發現部分奶粉的 氯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E) 和縮水甘油酯(GE)含量較高, 而且營養成分跟營養標籤有所差異。 家長選擇奶粉的時候值得參考。

其實絕大部分的嬰兒配方奶粉都是參考母乳的成分製成。 母乳是最適合BB, 最天然的食品。 如情況許可 ,世衛(WHO) 建議嬰兒出生後首六個月以全母乳餵哺。母乳成分除了比較容易吸收,BB少D便秘問題外,餵哺母乳亦可增加BB的抵抗力,因為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IgA。研究亦發現,餵哺母乳改善腸道益生菌的生態,並有助腦部發展,提升親子關係。另外,提一提各位家長,BB六個月大以後,奶類食品未能完全配合嬰兒所需,應該開始增加固體食物,以滿足嬰幼兒急速發展的營養需要。


© Platform Medical Cent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