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較為常見於兒童。 一般是由於腸病毒感染如EV71或柯薩奇病毒導致。在香港高峰期一般為5月至7月, 其他月份有機會出現小型高峰期。 潛伏期為3至7天, 大部分患者病徵輕微,並會於7-10天內自行痊癒。 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 ,疲倦和喉嚨痛。 之後1-2天後口腔可能出現疼痛的水疱,然後形成潰瘍。 手掌及腳掌,甚至身體其他地方,亦會出現小水泡或紅疹。 病徵 有機會引致 進食時口腔疼痛 ,部分患者甚至會引致脫水。 手足口病並沒有針對性藥物治療,主要治療方法 為紓緩徵狀,減輕口腔潰瘍引致的疼痛。 極少數患者會 出現併發症如腦炎或肺炎,因此父母要細心觀察兒童的病情轉變,如出現持續高燒, 精神不振, 持續嘔吐 或咳嗽等情況 應立即求醫。
手足口病的病毒有機會經接觸性傳染 給其他人,大人亦有機會感染。 傳染途徑一般為透過接觸患者的 口鼻分泌,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糞便, 甚至接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 即使患者康復,病毒亦有機會繼續經由糞便排放多達六星期。 如果兒童出現手足口症狀,應及早 諮詢醫生意見 ,並留在家中休息, 至完全康復才回校上課。
預防手足口病或減低 傳播風險 ,應時刻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勤洗手。 用餐時要使用公筷。 不要共用毛巾或個人用品。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擁抱或接吻。 家具及玩具 應使用1比99稀釋漂白水消毒,然後用水清洗及抹乾。 如要清潔病者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呼吸道分泌物 應以1比49稀釋漂白水消毒 ,然後用水清洗及抹乾。 手足口爆發期間,家長應避免帶子女參加集體活動或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並且避免使用公共遊戲設施如波波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