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jpg

意外於兒童時期有發生,學前兒童喜歡攀爬跳躍,好奇心強,處事衝動,但缺乏判斷力,因此容易產生意外。在這階段常見的意外包括跌傷、撞傷、燒傷或燙傷等。避免意外發生,家長應注意家居安全。

跌傷撞傷

家中桌椅應盡量避免尖角設計,使用軟膠角套。不可隨處放置玩具或雜物,電線應妥善放置,以免絆倒兒童或成人。 年幼兒童較喜歡在家裏跳躍奔跑,為避免小孩在家裏容易滑倒及跌倒,地板應保持乾爽。地板的物料應小心選擇,避免太光滑的地板。瓷磚一般比地板較硬,幼童活動範圍宜應鋪軟地墊,以減低孩童跌傷的機會。家中亦應避免使用破璃裝飾,避免於碰撞時割傷。年幼嬰兒於4-5個月大已會翻身,應避免將小孩放在沒有牀欄的牀上,若無可避免,要裝置堅固及高度適中的牀欄。我們看新聞偶爾也會發覺一些小孩不慎從家中墮樓的新聞或遭窗簾繩纏頸,因此家中窗戶必須加設安全窗花,露台亦應加設鐵柵或鐵絲網,避免兒童從高處墮下。 窗簾繩亦應妥善綁好,避免讓幼兒觸及。幼兒夾傷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家中危機。家長可考慮門框安裝防夾手指裝置。

燙傷或燒傷

滾水和熱湯是常見引致幼童燙傷的情況之一。家長應避免給兒童過熱的食物或飲料。不要將茶壺、水煲及熱水瓶擺放在檯邊或兒童可以觸及的地方。家中亦不宜使用枱布,以避免兒童拉枱布打翻熱水。家長或照顧者操作蒸氣熨斗是應小心避免讓兒童觸碰。在正常情況下應盡量避免讓兒童進入廚房範圍,以減低發生意外的機會。不幸發生燙傷或燒傷,家長應保持冷靜,將傷處浸入冷水降溫或用清水持續沖洗來降溫,但切勿直接敷冰。輕輕除去蓋著傷處的衣物,然後用清潔的布或繃帶遮蓋傷口,但切勿強行除去任何黏附於傷口上的衣物。切勿用任何油劑、牙膏、牛油或醬油塗在傷口上,因為這些東西會妨礙皮膚降溫。同時亦不要用有黏性的敷料,如膠布、絨布等。

兒童家居意外雖然常見,但很多情況其實可以避免發生。若兒童因意外受傷,應盡早求診。

時刻注意家居安全,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成長。


-e1617961735512.jp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是一種發展障礙,影響孩子的社交溝通和行為。部分亦可能同時於認知、語言和大小肌肉發展遲緩。

每個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表現都不一樣,甚至可能有很大差異。根據DSM-V診斷標準,診斷準則包括:

1. 社交溝通方面

不同的社交場合中,孩子在溝通和社交互動有以下三種障礙/困難:

  • 社交互動:例如缺乏互動對話, 甚少與人分享(興趣、情感),不善於展開社交接觸或作出相對社交回應。
  • 非語言溝通:例如不協調的非語言溝通、缺乏眼神接觸,甚少或不懂運用肢體語言或表情。
  • 發展友誼或人際關係: 未能在不同場合作出適當社交行為、 不懂得結交朋友,未能投入假想遊戲,對同伴毫無興趣。

2. 行為方面

另外,日常行為方面,亦曾經或正在出現以下行為問題,並且符合以下至少兩種行為:

重複性行為:包括身體動作 (例如用腳尖走路、自轉), 物件或玩具的運用(如排列玩具),及語言方面(例如重複地覆述說話)

拒絕日常的改變:堅持跟隨相同及刻板的常規、日程、或做事的次序、規律,千篇一律的遊戲方式,抗拒或較難接受新的食物和事物

興趣狹窄:對有興趣的事物極之專注,而且興趣濃厚的強度異於尋常,又或是對物件的某部分有不尋常的興趣 (例如車輪,門胶)

過高或過低的感官反應:對於某些聲音、質感、視覺或味道有不尋常的追尋或抗拒,例如害怕風筒的聲音,喜歡追看強光或快速移動的事物等

自閉症譜系障礙有多普遍?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數據,每54名孩子當中便有一名可能受自閉症譜系障礙影。當中部份情況輕微,但有部份的同時診斷智力障礙或其他情緒問題。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成因又是什麼?

目前研究顯示,並非單一原因導致,確實成因亦在研究當中。以下原因有可能部分導致自閉症譜系障礙:遺傳基、腦內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異常、腦部結構異常、新陳代謝病、懷孕期間受到藥物 (例如抗癲癇藥)影響。

如孩子診斷自閉症譜系障礙,家長應怎麼辦家長應怎麼辦?

自閉症障礙是一種社交行為障礙,並不能靠藥物根治。研究證實,針對性的社交及行為治療,能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社交技巧及改善行為問題。 只有極少數具傷害性行為或嚴重情緒問題的患者,經醫生評估後才會考慮用藥物合併治療,改善行為問題。

訓練適宜於早期開始,密集及持久的訓練會對兒童會有更顯著的幫助。治療及訓練亦必須配合家長的參與,以致技巧可以於日常生活應用,家長的正面態度亦尤其重要。

治療策略大致有以下幾類:

  • 行為策略:應用行為分析學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ABA), 圖片交換溝通系統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
  • 綜合策略:結構化教學(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CH)
  • 互動策略:Developmental, Individual Difference, Relationship-Based Model, DIR)、(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 、地板時間 (Floor Time)。
  • 社交認知策略:社交情境故事 (Social Story), 社交思考訓練 (Social Thinking)

如果家長對於兒童的發展或行為有疑問或擔心,應盡快尋求兒科醫生的意見,安排發展評估,並盡早安排適切的訓練,以達致最佳效果。


-v2.jpg

做父母並不容易。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即使他們是兄弟姐妹或雙胞胎,他們的脾氣,行為和才能也可能大不相同。無論您是初次成為父母還是經驗豐富的父母,您可能都不容易確定何時應帶孩子就其行為問題尋求專家意見。

孩子的發展是持續性的。某些技能需要父母或老師教導,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尤其是社交能力。

當孩子在交談時沒有反應時,可能有很多原因。 最常見的,這情況並不是持續發生,而僅當孩子專注跟其他孩子太投入活動時,或是有突如其來的 事物吸引,才出現這種情況,這可能並不令人擔心。但是,如果持續發生這種情況,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外出時,尤其是對熟悉的人(通常是父母或看護者)不太注意, 並且缺乏互動,都應引起更多關注並建議尋求專家意見。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可能。 當中首先要排除的是聽力問題。 在本港大部分初生嬰兒均會在私家醫院或政府醫院接受初生嬰兒聽力普查, 然而部分聽力障礙可能在孩子長大後才發病,或因後天因素造成, 所以如果主診醫生有此擔心,都會建議做聽力檢查。

另一些原因可能發展遲緩或社交障礙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 在其他發展方面例如走路 , 言語發展 或自理能力方面, 亦較其他孩子遲緩, 即建議盡早尋找專業人士為孩子作發展評估。

如果您的孩子對自己的名字 甚少作出回應,不喜歡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或者甚少跟其他人分享 , 孩子有機會因為社交發展障礙 ,如自閉症譜系障礙, 引致社交能力較弱。 部分孩子同時可能還會有其他行為問題,例如重複性行為, 興趣狹窄,或者對生活常規的改變作出很大反應。有時,他們對五官的感覺(噪音,觸摸,味道,前庭感覺 和視覺)上可能也具有過高/過低的靈敏度。

如果父母有疑問,請不要擔心,建議盡早找兒科醫生評估 作出發展評估, 並安排適當的訓練 。隨著訓練的進行,情況一般會得到改善。 愈早發現問題,愈早開始訓練, 成效一般都會比較理想。


-行為問題.jpg
07/4 月/2020

儿童发展评估服务由儿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进行,评估范畴包括:

  • 自闭症谱系障碍
  • 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
  • 发展迟缓(大肌肉/小肌肉/言语发展)
  • 行为问题
  • 情绪问题(例如焦虑)
  • 怀疑读写障碍

.jpeg
06/4 月/2020

什麼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Hyperactivity, AHDH) ?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主要徵狀包括專注力弱、 過度活躍和行為較衝動。

根據DSM V的診斷準則,徴狀必須最少持續6個月,並於12歲前出現,而且在多於2個環境下符合診斷準則(如在家, 學校,與朋友相處)及影響到社交、學業或工作。

徴狀包括:

專注力不足的徵狀:

  • 難以注意細節,容易犯不小心的錯誤
  • 難以長時間專注於同一件事情,如:學習、日常活動、遊戲
  • 難以細心聆聽別人的說話
  • 難以按照指引做事,經常無法完成日常事務
  • 做事經常缺乏條理,難以自己妥善安排和組織學習和活動
  • 抗拒或逃避需要全神貫注的事情
  • 經常遺失日常學習或活動的所需用品
  • 很容易受週遭環境或事情影響而分心
  • 常遺忘日常生活中已安排的活動(善忘)

過度活躍、衝動行為的徵狀:

  • 難以安靜地遊玩或參與靜態活動
  • 無時無刻也在活動,像一部不會停下來的機器
  • 太多說話(多言)
  • 問題還未問完,便搶著回答
  • 難以在遊戲或日常活動中輪候或排隊
  • 常中途打擾或騷擾別人的活動或談話
  • 在不適當的場合四處跑或攀爬
  • 常手舞足蹈,或在座位上不停地扭來扭去,難以安靜下來
  • 在課室或需要安坐的場合,經常擅自離座

根據以上診斷準則,大致可分為三類:

  1. 專注力不足型
  2. 過度活躍/衝動型
  3. 混合型

這些徵狀容易對孩子的學習和社交生活上造成一定的困難,甚至可能導致影響情緒或自我形象。硏究發現,部分徵狀較明顯及持續至成年階段的患者,可能會影響工作,及增加人際衝突、打架、濫藥等情況。以往這些孩子可能被誤解,被標標籤為「百厭」或「懶散」。然而通過對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了解,並及早為孩子進行評估和適切的治療,可以大大減低對孩子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普遍嗎?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2016年統計的數據,約9.4% 的兒童患有此症,而男生比例較多(男童12.9%,女童5.6%)。在香港,根據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的資料顯示,在 2016 年確診的新症中, 男女比例約為 3 比 1。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成因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並不是單一成因,遺傳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如家族中有成員,尤其父母及兄弟姊妹確診,患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機會比一般人為高。

根據研究顯示,患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腦部結構及功能有以下異常:

  • 大腦及小腦的體積較一般人輕微細少
  • 前腦( 前額葉)功能較弱
  • 小腦功能較弱
  • 較小的基底神經節
  • 腦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水平失調

這些異常,影響腦部負責執行功能的區域,令患者的工作記憶、專注力、行為與情緒的控制、安排及組織工作的能力較弱,導致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的徴狀。

家庭的管教及環境並不會導致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但會影響病情的嚴重程度、影響行為及對生活造成影響。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於兒童時期可能導致發生意外或受傷的機會增加,亦於求學階段影響學習。於人際關係方面,亦可能因為欠缺耐性而容易與人產生磨擦。孩子有機會因為學習及社交上的挫敗而産生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更有機會影響個人自信。部分兒童可能同時患上其他發展障礙,例如讀寫障礙、發展性協調障礙或其他行為及情緒問題(如焦慮症)。成年的患者,可能會影響工作,及增加人際衝突、打架、濫藥、情緒問題等情況。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有什麼治療方法?

根據研究,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兩者合併治療的效果更遠超於單一方法。對於六歲或以上的患者而徵狀比較嚴重,藥物治療能改善的專注力,及減低過度活躍及衝 動等徵狀;而兒童的行為,尤其學習上的問題及反叛性的行為,必須配合適當的行為治療,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及家長有效的管教方法去改善。

六歲以下的兒童,由於未有太多大型研究及數據支持藥物治療用於這個年齡層,行為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案,目標是訓練情緒處理技巧,提升人際關係技巧,提升解難技巧等。行為治療亦要佩合家長的正面及有效的管教技巧,以及老師在學校的適當教學策略。例如:活動前給予淸晰目標及指引,把工作步驟拆開,步驟之間給予適當的休息時間,持續鼓勵及予以讚賞,工作或活動時減低外界或週邊的干擾,減少造成分心的機會。課堂上,老師可安排孩子坐位較為接近老師,多給予口頭或視覺提示,或安排能給予孩子提點的同學坐在附近。亦可安排一些小任務給孩子,讓他/她更投入課堂及增加自信心。

嚴重個案而行治療未能有效改善徵狀,則可能需要加上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方面,主要為為兩類。大部分情況中樞神經刺激劑為首選,目的為提升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以達至提升的專注力。常用藥物有「哌醋甲酯」 (methylphenidate),如「利他林」 (Ritalin) 及「專注達」(Concerta)。研究顯示,75%的患者服藥後專注力有明顯改善,過度活躍及衝動行為亦減少。藥物有長效及短效,醫生會按兒童的情況及需要而選擇。

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慾不振、失眠、影響睡眠質素、難於入睡、腸胃不適、作嘔、肚痛、體重下降、肌肉抽搐、頭痛、情緒低落或焦慮,煩躁不安等。不過,這些副作用通常都

是輕微和短暫的,一般可以調教劑量及服藥時間而改善。

另一類藥物為非中樞神經刺激劑,一般用於中樞神經刺激劑無效的個案,如「抗抑鬱劑」 (Clonidine, Imipramide 「丙咪嗪」,「阿托莫西汀」(atomoxetine)(「斯得瑞」(Strattera)。

若懷疑孩子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家長應該什麼?

若家長懷疑孩子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可以尋求兒科醫生或精神科醫生進行詳細的發展及行為評估,並為確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提供藥物治療及安排適當的行為治療。學前兒童如同時確診其他發展障礙,如學習障礙等,可經由兒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轉介輪候社會福利署轄下的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ETC),到校服務(OPRS)、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ICCC)接受訓練。

教育局亦會為學齡兒童安排教育心理學家為教師和兒童在校內提供支援。坊間亦不少非政府機構亦有舉辦兒童行為培訓和提供家長支援


.jpeg
06/4 月/2020

儿童的发展速度,每人也不同。然而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些里程碑作指标。儿童发展一般分为几个大范畴;大肌肉(身体的平衡及移动),小肌肉(手部的活动及灵活能力,手眼协调),言语能力(包括理解及表达),社交及沟通能力,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视觉及听觉发展。

「发展迟缓」一般是指学龄前或5岁以下的儿童, 发展阶段明显地较同龄儿童缓慢。

每个发展迟缓的儿童表现也不同,可能影响一个或多个发展范畴。儿童可能在不同阶段未能达到同龄的指标。由于成因、程度及学习环境不同,受影响儿童的能力表现会有很大差异。发展迟缓可能是暂时性,通过训练,大部份影响程度较轻微儿童,其后的发展可达至同龄或接近同龄之水平。少部份影响程度较严重的,有机会是智力障碍的早期征状。

发展迟缓的儿童有甚么表现/征状?

部分发展迟缓程度较轻微的儿童,征状可能较轻微,亦可能较迟表现征状。情况较严重的儿童,征状一般比较早出现,并且可能影响大部份的发展范畴。一般而言,发展通迟缓可能于不同年龄未能达到指标,例如:

六个月大:
•未能保持头部稳定
•未能伸手抓东西

九个月大:
•未能坐稳

一岁大:
•未能扶着家具站立
•未能用拇指和食指检起细小物件
•未能挥手’拜拜’

一岁半大:
•未能独自步行

一岁九个月大:
•呼叫孩子名字时没有响应
•不会用手指指着想要的东西
•与其他人甚少眼神交流
•未能说有意思的单词

两岁大:
•未能说或只有很少单词
•未能理解简单的口头指示
•对同伴不感兴趣

两岁半大:
•未能用笔在纸上涂鸦
•未能说组合词,如「食饱饱」,「饮奶奶」、「玩车车」
•未能用匙羹自己喂食

三岁或以上:
•未能说简单句子
•很少与同伴作出交流
•在幼儿园未能跟上进度
•行为问题会较为常见

「发展迟缓」的成因是甚么?

大部分个案都是由先天因素,后天原因及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但大部分个案都未必能找出确实的原因。

先天性的成因例如:遗传因素,或染色体病变或基因突变、怀孕期受药物或过量酒精影响、先天性感染,难产、早产婴儿并发症等。
后天的成因例如: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部创伤,中毒等。

如有怀疑家长应怎么办?

如怀疑儿童的发展较同龄迟缓,建议家长应寻求儿科医生的意见,尽快安排发展评估,量度儿童整体发展(认知概念,语言能力,大、小肌肉发展,自理能力及社交认知)。从而针对儿童的情况安排适切的训练。「发展迟缓」并不是一种疾病,并不能靠药物治疗。愈早开始训练,成效会更好,而且亦会减低儿童因未能跟上学校进度或相继出现的行为问题造成更多困扰。合适的早期训练对于发展较迟缓的婴幼儿来说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培养正面的亲子关系,家长对训练的投入及一致性,亦对孩子的发展及训练成效相当重要。孩子经儿科医生评估后,确定儿童发展缓慢的范畴,再安排合适的训练,将孩子的发展潜能提升。社会福利署亦有为发展障碍的学前儿童提供训练及教育,当中包括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EETC)、到校服务(OPRS)、幼儿园暨幼儿中心兼收弱能儿童计划(ICCC)及特殊幼儿中心(SCCC),以协助他们的发展及成长,让他们为小学教育作好准备。这些服务,需经由儿科专科医生或心理学家详细评估后转介轮候。

儿童发展迟缓,并不是因为家长导致。因此父母不应过分自责,应正面寻求医生意见,及早处理。大部份儿童进行训练之后,一般都会有明显进步。


pexels-meruyert-gonullu-6034062-S-1.jpg
06/4 月/2020

每个人都有情绪:包括喜乐、嬲怒、伤心、紧张等。我们一般会想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以减低对生活及自己的精神健康造成影响。

我们遇见一些不肯定的事情、害怕的东西、或自己没有信心去做的事情, 出现一些紧张和担心的情绪是正常反应。这些情绪反应一般比较短暂, 很少对身体或心理上造成影响。然而如果这些担心、焦虑的情绪,持续或经常出现, 而程度比较严重, 便有机会患上焦虑症。焦虑症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过往我们可能会对成年人的焦虑症比较熟悉, 然而小孩子跟成年人一样也有不同的情绪, 焦虑症也有可能在幼儿期出现,影响儿童的心智发展。

许多人都会对一些事物较为害怕,或在生活中因面对压力而感到紧张,这也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机会出现不同种类的焦虑问题。而且现代社会生活的小孩子, 同样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和压力例如学习,朋辈之间的关系等。因此,焦虑症在儿童期出现并不罕见,但因为儿童期的焦虑症状, 跟成年人的表现不一样,往往会被忽视,并不容易察觉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细心观察,才能容易及早发现。若儿童的焦虑和担心的情绪, 程度严重和不合理,家长就要特别留意。

儿童的焦虑症一般有以下几种

1.广泛性焦虑(General Anxiety Disorder)

孩子对日常生活很多不同类别的事物,都出现不同程度,或不合理的担心或恐惧。例如对即将要面对的事情如考试、去一个新的地方、参与课外活动等,产生不合情理的担心;或对家人,朋友产生不合理或没有依据的忧心,例如无故地担心他们会出现意外、健康出现问题等。这些担心的情绪,程度一般超越预期,而且即使解释没有理据需要担心,孩子亦不能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并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部分孩子亦可能出现身体上的征状,如难以入睡、肌肉紧张,肚痛、头痛等,甚至影响学习或其他日常生活的专注能力。

2.社交焦虑( Social Anxiety)

儿童约九个月至一岁开始会懂得分辨父母或陌生人,并且开始对陌生人比较紧张,属于正常的发展阶段。这种紧张的表现,一般会随着孩的成长逐渐改善。然而当孩子成长后,当面对较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每次都变得非常紧张,导致孩子害怕,甚至逃避与陌生接触。他们亦很害怕在台上表演或参与社交活动如生日会,并担心自己会成为别人的目光焦点,很害怕做错事,说错话。

3.分离焦虑( Separation Anxiety)

成长中的孩子一般都对父母或照顾者较为依附,然而如果这种依附的情况与其年龄及发展阶段不符或过度,甚至即使分离片刻也很害怕与父母分开,便可能是分离焦虑。

4.选择性缄默症( Selective Mutism)

孩子持续在某些场合(如学校)拒绝说话,但在他们认为安全和熟悉的环(如家里),面对熟悉的人,便表现得非常自然,正常地用语言与别人沟通。

5.特定恐惧( Specific Phobia)

孩子对特定的事物,例如动物、昆虫、打针、血、黑暗的环境等表现得非常恐惧。

孩子通常会不愿意面对这些令他们焦虑的事物或情境,如无法避免时,他们会表现得非常焦虑,甚至发脾气,大叫大嚷。
情况比较严重的,有机会会因为身体时常处于紧张的状态,导致容易疲倦,难以集中精神。

焦虑症会影响儿童那些方面的发展?

焦虑症的孩子一般会比较被动,倾向负面的想法,不愿意作出新尝试。有机会因而影响学业,人际关系,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部分孩子亦有可能出现身体上的症状例如头痛,肚痛,肌肉酸痛和心悸等。儿童一般对自己的情绪都较难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家长亦未必容易察觉儿童的担忧。因此家长宜多留意儿童的行为转变。如果孩子在某些情况下很容易发脾气,行为突然作出改变,甚至时常出现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便有机会是出现焦虑问题的症状。
如情况未能作出改善或不被发现,有机会持续至成年,并且增加患抑郁症的机会。

儿童焦虑症普遍吗?

根据外国及香港的数据约10%儿童受影响,而当中女孩受影响的机会比男孩高。

焦虑症的成因是甚么?

焦虑症是由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焦虑问题。焦虑症患者的脑神经传导物例如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失去平衡。家族有遗传史亦增加患焦虑症的机会。如果孩子性格比较容易紧张,想法倾向负面,亦有机会容易患上焦虑症。孩子过往的经验,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以至于父母对孩子面对失败和恐惧的处理方法,也会对影孩子患焦虑症的机会产生影响。

如孩子有焦虑问题/焦虑症,有什么治疗方法

一般而言治疗方法可分为认知行为治疗及药物治疗。儿童,特别是幼童的治疗方法,一般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主,除非情况严重,或儿童年纪较大,有机会需要合并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想法、行为和生理反应三方面。在治疗过程中,会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去分析、挑战和寻找方法去改变那些负面、过度担忧的想法。亦会透过分析孩子过往实质经验,去让孩子了解面对困难毋须过度担忧。治疗过程亦鼓励孩子循序渐进地,逐步面对逃避的事物。亦会透过反复放松练习,去让孩子了解身体面对焦虑的反应,从而学习放松技巧。药物治疗一般需要数星期才能发挥药效,并只建议于年龄较大,或情况未有因认知行为治疗而得到改善的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必须经医生的监督下才可进行。

如家长担心小朋友有情绪问题或焦虑症,有什么途径寻求协助

家长可寻求儿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的意见,作出评估后,提供或转介至适当训练及支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家亦会为教师和有需要的学童提供支持。部分非政府机构亦不定期为有需要的孩子或家庭及举办儿童训练小组及家长支持活动。


-懷疑讀寫障礙.jpg
06/4 月/2020

写障碍

讀写障碍是一种先天性的特殊学习障碍,由于脑部结构及功能出现差异导致,并非由于智力或感官功能问题引致。参考教育局出版之《帮助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童﹕教学建议》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 C的数据,以下是有读写障碍学童的一些常见特征﹕

  1. 说话能力比文字表达能力为佳﹔
  2. 容易忘记学过的字词﹔
  3. 写字时经常漏写或多写了笔划或文字﹔
  4. 书写时,把文字的部件左右倒转或写成「镜面字」﹔
  5. 较易疲倦,需要更多的专注力去完成读写的作业﹔或
  6. 即使能认读文字,却未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
  7. 较难分辨左右

要有效地「认」「读」文字,首先要对文字的字型认知,并同时掌握文字的读音,然后再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患有读写障碍的儿童,对于以上的能力出现困难及不协调,造成对文字的读音、字形掌握、及文字意义的理解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障碍,亦令儿童对文章的理解出现困难,渐渐让儿童对阅读及学习失去兴趣。

读写障碍普遍吗?

根据香港卫生署的数据显示,约有百分之九点七至十二点六的学童患有讀写障碍。当中约七成属轻微程度,两成为中等程度,余下百分之十则属严重程度。

写障碍的成因

根据研究显示读写障碍的成因包括遗传因素,脑部结构异常及脑部某些区域运作异常。

  1. 脑遗传因素 – 研究发现,如家族里父母或兄弟姊妹患有读写障碍,受读写障碍影响的机会的机会比一般人高三至四倍。
  2. 脑部结构及功能异常
    • 近来的研究发现脑部多个区域运作异常而导致读写障碍。
    • 大脑皮质的布洛卡区( Broca‘s  area)出现结构差异,影响语音认读
    • 视网膜的神经细胞讯息传递缓慢,眼球追视功能不协调。导致语音处理及追视文字不协调。

这些差异,影响了阅读时对:

  • 字形结构的分析
  • 语音处理及记忆
  • 命名速度
  • 语素意识的理解
  • 对字义的了解

部份研究亦发现阅读英文及中文,不同区域的脑部运作亦有不同比重的影响。例如英文阅读语音认知比较重要,而阅读中文,字形结构的分析,语素意识及字义亦相当重要。

读写障碍对儿童有甚么影响?

讀写障碍孩子,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征状:

  • 语言发展迟缓,咬字发音困难
  • 容易忘记刚学过的英文字母,数字或简单词语
  • 阅读文字时欠缺流畅
  • 容易混淆读音或错读字型或意思相类似的词语
  • 默写文字困难
  • 容易出现笔顺不正确
  • 容易将文字左右或上下部分倒转,即「镜面字」
  • 阅讀文章时,未必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
  • 在家课及考试中,对文字题目的解题出现困难

由于有读写障碍的孩子成绩一般不太理,想甚至被标签为「懒惰」,「无心向学」,因此部份孩子有机会同时出现情绪问题,自信心/自我形象低落。

部份孩子可能同事被确诊患有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言语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等。

如家长怀疑孩子有读写障碍,孩子有读写障碍应怎么办应怎么办?

如果家长怀疑学前小朋友有读写障碍的症状可经由儿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进行及早识别评估,如属怀疑个案,可尽早转介到社会福利署的学前儿童复康服务(早期训练教育中心或到校服务),以安排合适的辅导及调适。中小学生可经由教育局或私人教育心理学家进行评估。如孩子确诊读写障碍,教育局亦会支持学校对学生的个别教学方法、并对学习环境及考试作出调适。

家长对患有讀写障碍的儿童,可多巩固孩子对字形结构,读音及字义方面的印象。例如从游戏中或日常生活中多练习。加入其他感官元素辅助学习亦可以增加趣味性,从而提升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对于孩子的尝试及努力,家长及老师亦可多给予赞赏及鼓励。

参考数据:

Michael McDowell.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54 (2018) 1077–1083.

John Stein.What is developmental dyslexia. BrainSci. 2018,8,26;doi:10.3390/brainsci8020026.

Thomas S. Scerri, Gerd Schulte-Korne. Genetics of Developmental dyslexia.( Dec 2006)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34(6):435-44.

 


.jpeg
06/4 月/2020

自闭症谱系障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发展障碍,孩子在社交沟通和行为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其中部分孩子亦可能于认知、智力、语言和情绪的发展有差异。随着诊断标准的更新(DSM-V),以往的名称如自闭症、亚氏保加症、高功能自闭症、自闭症倾向、自闭症征状、非典型自闭症、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等,已归纳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普遍吗?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2016年的数据,每54名孩子当中便有一名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男女比例约为4.3比1。当中部份情况轻微,但有部份同时诊断为智力障碍(33%)或其他情绪问题。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成

目前研究显示,并非单一原因导致,确实成因亦在研究当中。以下原因有部分可能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遗传因素或基因突变、脑内传导物质(例如血清素)异常、脑部结构异常、先天性新陈代谢病、怀孕期间受到药物(例如抗癫痫药)影响。过往有个别研究怀疑疫苗注射与自闭症普系有关联,然而后来的更多的大型研究证实没有关连,而孩子没有注射疫苗,也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受到传染病感染。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征状及诊

自闭症谱系的诊断,需要经过临床的详细评估,并排除其他发展障碍。每个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表现都不同,有时甚至很大差异。根据DSM-V诊断标准,临床征状包括社交及行为两大范畴:

社交方面:

不同的社交场合中,孩子在沟通和社交互动有以下三种障碍/困难:

  1. 社交互动能力困难
    • 冷漠、被动
    • 不恰当的过分热情
    • 较喜欢独自玩耍
    • 很少注意其他同伴
    • 强行拉别人的手作为工具
    • 缺乏眼神接触
    • 甚少与人分享(兴趣、情感)
    • 抗拒别人接触他的身体,或不恰当的接触别人的身体
    • 难以跟别人打开或持续话题
  1. 非语言沟通困难
    • 欠缺眼神接触
    • 较少用手指向对象以表示需要
    • 缺乏面部表情
    • 说话时使用不当音调,语气刻板
  1. 发展人际关系困难
    • 很少注意其他同伴
    • 难以调整行为以配合各种社交环境
    • 很难投入需要想象力的游戏
    • 结交朋友方面遇到困难
    • 较难与人建立友谊

 

行为方面:

另外,日常行为方面,亦曾经或正在出现以下行为问题,并且符合以下至少两种行为:

  1. 重复行为
    • 刻板重复的身体动作行为(例如,拍动双手,前后摇晃身体、头部、室内绕圈、自转等)
    • 重复行为: 如排列物品、开关柜门、转动车轮、开关灯光按钮等
    • 重复背诵说话、重复询问同一问题
  1. 固执行为/ 拒绝日常的改变
    • 坚持跟随相同及刻板的常规、日程、或做事的次序、规律
    • 较难适应生活上的转变
    • 千篇一律的游戏方式
    • 抗拒或较难接受新的食物、环境和事物
  1. 狭隘兴趣
    • 沉溺于某一种或几种刻板、狭隘的兴趣,而其注意集中的程度异于寻常( 如数字、英语词汇、巴士路线、巴士/车辆型号、标记、地铁站名、地图、日历,动植物等数据)
    • 对对象的某部分有不寻常的兴趣(例如车轮,门胶)
  1. 感官反应异常
    • 过高或过低的感官反应: 例如对某些声音、质感,产生惊恐或过分追求的反应、凝视某些光源及动态(如转动的对象)

 

自闭症谱系障碍会怎样影响儿童的发展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影响社交及行为的发展障碍,征状会通过训练得到改善。一般而言,征状会于一至两岁开始明显,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言语或其他方面发展迟缓,或者社交反应未如同龄孩子,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较明显的行为问题如重复行为或狭隘兴趣。言语发展迟缓除了有机会影响学习外,亦会增加儿童的社交困难。有些情况比较微的孩子,征状一般于幼儿期并不明显,因而较难察觉。随着孩子年龄渐长,生活环境对社交的期望提升,征状可能会渐渐被察觉,例如对某些事物过份固执,对某些东西或兴趣不寻常地沉迷,较难理解不同社交场合的社交规范或「潜规则」等。对孩子来说,社交障碍会对他们融入社交关系,结交朋友,维系友谊造成困难。因此可能于学业,工作上遇到更多不同的挑战。这些困难亦会于成年期持续影响孩子,持续的社交技巧训练,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正面的帮助。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数据显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当中有约三分一同时诊断为智力障碍,另外亦有部分同时被诊断为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 ADHD),读写障碍,抽动症、发展性协调障碍等。另外,由于学习及社交上容易遇到困难,有部分儿童可能同时出现情绪的问题如焦虑症的征状。

如确诊自闭症谱系障碍,有什么治疗方法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治疗,主要是行为训练,暂时并没有药物治疗。行为治疗的目的是提升孩子的社交动机,及建立有效的社交沟通技巧,让孩子更能融入社交关系。部分行为训练亦针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及感觉统合问题。

不同的行为训练模式各有好处,无论家长选择那种训练模式,治疗愈早期开始,配合密集及持久的训练,会对儿童更有帮助。家长及老师的一致性亦能大大增加成效。

较为普及的有以下的训练模式:

  1. 行为策略:
  • 应用行为分析学习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将学习目标有系统地分为多个简易步骤去教授,再配合奖励方法及重复练习的方式,让儿童逐渐掌握新技巧。
  •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
  1. 互动策略:
  • 发展性个别差异、关系本位模式(DIR)(又称地板时间Floor Time) 由孩子作主导的,针对孩子的发展阶段和兴趣制造一个游戏的环境,提升孩子的互动技巧及社交能力。
  1. 认知策略:
  • 社交情景故事( Social stories):透过不同的社交故事,让孩子了解不同社交情景或场合的社交技巧及规范。
  • 心智解读训练( Theory of Mind): 训练孩子透过观察和思考,解读别人的想法、动机、感受、情绪等
  1. 环境策略:
  • 结构化教学(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CH) 利用孩子在视觉上的强项和对程序法规的坚持,运用「视觉安排」和「建立常规」这两个策略,透过有系统的安排和程序时间表,来设计和支持教学,让儿童能明白和预测环境的要求,建立常规及减少行为问题。

家长可参考医生的意见去选择治疗方案,以针对孩子的需要。对于一些未经科学或临床证实的治疗,尤其入侵性的治疗,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家长更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如怀疑孩子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家长应该怎么办

如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担心,应尽早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家长可询问儿科医生的意见,并由儿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作全面的发展评估;或到卫生署母婴健康院进行初步评估及转介至儿童体能智力评估中心。

小区支援:

社会福利署辖下的学前儿童复康服务为六岁以下的学前儿童提供相应的训练。当中包括认知,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物理治疗等。完全评估后,付合准则的完童可经由儿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转介轮候社会福利署辖下的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EETC),到校服务(OPRS)、幼儿园暨幼儿中心兼收弱能儿童计划(ICCC)接受训练,或入读特殊幼儿中心(SCCC)。

对于入读主流学校的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教育局会为教师就学童所需的特殊教学策略及行为管理提供指引及支持。而部分有需要的儿童,会根据其智力程度,安排入读特殊学校。


© Platform Medical Cent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