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在家居照燈-p01-v2.jpg
04/11 月/2020

黃疸BB…家居照燈…方便安心

新生嬰兒的肝臟因未發育成熟,未能迅速處理過多的膽紅素,並且積存體內,形成生理性黃疸。本港每10個新生嬰兒中,就有6至8個有黃疸。
黃疸一般在嬰兒出生後第2至3天出現,高峰期為出生後5至7天。黃疸大致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前者只需觀察或照燈治療便可,後者要對症治療。向來治療黃疸須住院接受光療,即是俗稱的照燈。現時香港已引入了家居照燈,不但避免住院的交叉感染風險,特别是現在冠狀病毒仍然肆虐,而且費用較私家醫院收費便宜,亦可減少「母子分離」的時間,不妨礙餵哺母乳,間接地減低了產後情緒波動甚至抑鬱的情況。
想知道更多的資料,可向下列醫務中心查詢:
沙田(606):2603 2030
沙田(806):2603 1013
尖沙咀:2217 0123

BB打針五大迷思.jpg
26/8 月/2020

新手父母對BB安排打防疫針最傷腦筋,現時母嬰健康院提供嘅免費疫苗,並冇包括一D高危致命傳染病,例如腦膜炎雙球菌、水痘等。

想以最少嘅疫苗針數為BB提供最全面嘅保護,不如等兒科專科羅婉琪醫生為關心BB健康嘅你逐一解答BB打針嘅迷思啦️:

 


-行為問題.jpg
07/4 月/2020

兒童發展評估服務由兒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進行,評估範疇包括:

  • 自閉症譜系障礙
  •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
  • 發展遲緩(大肌肉/小肌肉/言語發展)
  • 行為問題
  • 情緒問題(例如焦慮)
  • 懷疑讀寫障礙

-p01.png
06/4 月/2020

日本腦炎是什麼?

日本腦炎,又稱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是一種經蚊子傳播的人、畜的共患病毒。在亞洲,它是病毒性腦炎肆虐的主因。日本腦炎幾乎發生在所有亞洲國家,無論是溫帶、亞熱帶或熱帶地區均有個案出現,並透過已受感染的載體傳到新的地區。目前,在世衛定義下的亞洲東南部和西太平洋地區共24個國家,估計受日本腦炎病毒感染風險影響的人數高達30億。(註1)

在溫帶地區,日本腦炎病毒通常在四月或五月開始傳播,並持續到九月或十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此病毒傳播情況較少有季節性變化,但會在雨季會加劇。(註1)

傳播方式

日本腦炎病毒是透過蚊子、豬隻和水鳥傳播的人、畜共患病毒。整個庫蚊屬(Culex) 皆可以傳染日本腦炎病毒,常見的種類包括三帶喙庫蚊。當人類被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便會受病毒感染。日本腦炎不會人傳人,因為它只會引致短暫的病毒血症。(註2)

現時日本腦炎病媒蚊 (三帶喙庫蚊) 在本港分佈如下 (註3):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本港有出現日本腦炎的病媒蚊外,日本腦炎乃本地豬隻的風土病。(註4) 政府更於2016年在本地的另一種常見的庫蚊 – 「致倦庫蚊」中驗出日本腦炎病毒。 由此可見,日本腦炎的威脅仍然存在。

臨床症狀與病徵 (註5)

日本腦炎由受到感染到發病為四至十四天。病情輕微者除發燒及頭痛外,一般不會有其他顯著病徵。大約每250個感染者中,便有一人出現嚴重日本腦炎病徵。病情嚴重者則病發得快,並出現如下徵狀:

  • 頭痛
  • 發高燒
  • 頸部僵硬
  • 神志不清、昏迷
  • 震顫、抽搐(尤其是兒童)及癱瘓等

治療方法與後遺症 (註1,5)

日本腦炎並無特定的治療方法。醫生一般對患者施以支援性治療。

在後遺症方面,嚴重日本腦炎個案的死亡率高達20-30%。另外三成嚴重個案皆會出現以下後遺症:

  • 智力問題
  • 神經障礙
  • 心理障礙
  • 身體殘障

高危組別

兒童患病風險較高:14歲以下兒童的患病率是15歲或以上人士的9倍1

預防方法

世衛建議: 如果日本腦炎在當地屬於優先處理的公共健康問題,日本腦炎疫苗應該納入當地的國家疫苗注射計劃之中。即使日本腦炎的確診數目不多,只要當地環境條件適合日本腦炎病毒傳播,如1:

  • 該地有可傳播病毒的動物宿主
  • 生態環境適合病毒傳播
  • 鄰近國家或地區正在傳播日本腦炎病毒,亦需要考慮注射日本腦炎疫苗。

現時本港已經有日本腦炎的疫苗,適合9個月大或以上的兒童及成年人接種。(註6)

另外,要避免受感染,需要做足基本防蚊措施,包括在身體外露的部位塗上有效防蟲劑(含有DEET成分)。黃昏至黎明時分為病媒蚊最為活躍,應該避免在這些時分到郊外。(註5)

防蚊子傳播的疾病的方法 (5)

  • 應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塗上含避蚊胺 (DEET)成分的有效蚊怕水或蚊怕膏。
  • 如房間沒有空調設備,應裝置蚊帳或防蚊網。
  • 使用家用殺蟲劑殺滅成蚊,並遵照包裝指示使用適當的份量。切勿向運作中的電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噴射殺蟲劑,以免發生爆炸。
  • 在門窗等入口處放置蚊香或電蚊片/驅蚊液,防止蚊子飛進室內。
  • 防止積水
  • 把所有用過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桶內。
  • 每星期最少替植物換水一次,勿讓花盆底盤留有積水。
  • 緊蓋所有貯水容器、水井及貯水池。
  • 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
  • 所有渠道要保持暢通。
  • 將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積水。

 

Reference:

註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Japanese encephalitis: WHO position paper. 2015.

註2. Misra UK, Kalita J. Overview: Japanese encephalitis. Prog Neurobiol 2010; 91: 108–120.

註3. Food and Environmental Hyigene Department, 2010. Distribution of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JE vector survey 10/04-10/05). Avaliable at: <http://www.fehd.gov.hk/english/safefood/dengue_fever/je_before.pdf> [Accessed: October 24, 2016].

註4.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s Department. 市民應保持警覺預防日本腦炎. [homepage on the Internet]. 2016 [cited 2016 Aug 5]. Available from: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608/04/P2016080400858.htm

註5.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 Japanese Encephalitis. 2016. doi:http://www.chp.gov.hk/en/content/9/24/28.html.

註6. Imojev package insert. May 2015 version.


06/4 月/2020

腦膜炎雙球菌是什麼?

在大多數國家,腦膜炎雙球菌是導致患上腦膜炎和敗血病的主因。腦膜炎雙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雙球菌,它根據多醣膠囊的結構被分為12個血清群。大多數入侵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都是由含有A,B,C,X,W135或Y血清型多醣體的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

腦膜炎雙球菌通常寄居住在人的鼻咽部份,不容易引起病徵但容易經飛沫傳播。健康人士身上的帶有腦膜炎雙球菌的機率由4%至35%不等。

臨床特點

入侵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徵狀通常在受感染後1至4天後出現。嬰兒或幼童會出現發燒、拒食、煩躁不安、嗜睡、噁心、嘔吐、腹瀉、畏光和抽搐等症狀。腦膜炎雙球菌敗血症的特徵是出現點狀或紫癜的出血性皮疹。年齡較大的兒童和成年腦膜炎患者出現的症狀包括頸梗、畏光和精神渙散;而嬰幼兒則會有發熱、拒食及嗜睡等非特異性症狀。除腦膜炎和敗血病外,腦膜炎雙球菌偶爾會引起關節炎,心肌炎,心包炎和眼內炎等疾病。

大部分未經治理的流行性腦膜炎和敗血病都會致命。有高達10%的患者即使得到適當的照顧仍然會在出現徵狀後24至48小時內死亡。大約10至20% 的受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倖存者會有永久性的後遺症,如智力受損、失聰、癲癇或其他神經障礙等。

傳播途徑

此病主要經由直接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而傳播。

治理方法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患者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與患者有緊密接觸的人士則須接受醫學監察,以察早期病徵,並在有需要時服用預防性藥物。

預防方法

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常洗手。

世界衛生組織之建議:在較少出現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國家和地區,高危人士,包括經常住在同一社區 (如寄宿在學校) 的兒童和年輕人應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前往此病肆虐的地區的旅客或留學生,亦應接種疫苗。此外,所有患有免疫力缺乏症如無脾症、 補體成分缺乏症或晚期愛滋病的人士都應該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現時預防A、C、W、Y血清型及預防B血清型腦膜炎雙球菌的疫苗已在香港註冊。

 


06/4 月/2020

甲型肝炎是一種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疾病,主要通過進食不潔的食物(如未經煮熟的貝殼類海產)和食水傳染。患者會出現上吐下瀉,發燒及黃膽等徵狀。甲型肝炎感染不會造成慢性肝病,也很少致命,但亦有機會出現使人衰弱的症狀和可引致高死亡率的暴發性肝炎。

目前沒有特定藥物醫治甲型肝炎,治療方法主要是舒緩不適和保持營養及水分均衡。防疫注射的成效十分顯著,是預防甲型肝炎的有效方法。建議前往或居住於甲型肝炎流行地區(如中國內地,東南亞等)的兒童接種。


06/4 月/2020

輪狀病毒感染會破壞小腸絨毛尖端的成熟腸細胞,降低小腸的吸收能力,造成腹瀉。它是全球導致5歲以下兒童患腹瀉脫水的主因。輪狀病毒腸胃炎主要病徵包括發燒、嘔吐和水狀腹瀉,情況一般會持續3至7天,幼童偶然會出現嚴重脫水的情況。

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性,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亦可透過飲用或進食受污染的食水或食物,或接觸受污染的物件表面傳播。目前尚無任何藥物可治療輪狀病毒感染,只能紓緩症狀,如以靜脈輸液補充流失水分,防止脫水。供嬰兒使用的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能有效預防此感染。

接種時間

疫苗有供服用兩劑及三劑兩種。嬰兒滿六個星期大便可以接種。視乎不同牌子,嬰兒需要於24或32週大前完成整個接種療程:

– 出生後24週內完成2劑口服疫苗
– 出生後32週內完成3劑口服疫苗

 


06/4 月/2020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Hib)可以引發如肺炎、中耳炎、會厭炎及腦膜炎等嚴重入侵性疾病。細菌一般黏附在濕潤的人體鼻咽黏膜,透過鼻咽分泌物或飛沫傳播給其他人。九成以上的入侵性Hib疾病病例均在5歲以下的兒童身上發生。除了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之外,接種Hib疫苗是有效預防方法

多個國家及地區,如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及台灣等已將Hib疫苗納疫苗計劃,而衛生處則暫時未有將Hib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內。為了令孩子得到更全面的保護,家長可為孩子安排到私人診所接種疫苗。現時,Hib疫苗已包含在五合一及六合一混合疫苗內,家長亦可安排小朋友獨立注射Hib疫苗。


.jpeg
06/4 月/2020

什麼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Hyperactivity, AHDH) ?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主要徵狀包括專注力弱、 過度活躍和行為較衝動。

根據DSM V的診斷準則,徴狀必須最少持續6個月,並於12歲前出現,而且在多於2個環境下符合診斷準則(如在家, 學校,與朋友相處)及影響到社交、學業或工作。

徴狀包括:

專注力不足的徵狀:

  • 難以注意細節,容易犯不小心的錯誤
  • 難以長時間專注於同一件事情,如:學習、日常活動、遊戲
  • 難以細心聆聽別人的說話
  • 難以按照指引做事,經常無法完成日常事務
  • 做事經常缺乏條理,難以自己妥善安排和組織學習和活動
  • 抗拒或逃避需要全神貫注的事情
  • 經常遺失日常學習或活動的所需用品
  • 很容易受週遭環境或事情影響而分心
  • 常遺忘日常生活中已安排的活動(善忘)

過度活躍、衝動行為的徵狀:

  • 難以安靜地遊玩或參與靜態活動
  • 無時無刻也在活動,像一部不會停下來的機器
  • 太多說話(多言)
  • 問題還未問完,便搶著回答
  • 難以在遊戲或日常活動中輪候或排隊
  • 常中途打擾或騷擾別人的活動或談話
  • 在不適當的場合四處跑或攀爬
  • 常手舞足蹈,或在座位上不停地扭來扭去,難以安靜下來
  • 在課室或需要安坐的場合,經常擅自離座

根據以上診斷準則,大致可分為三類:

  1. 專注力不足型
  2. 過度活躍/衝動型
  3. 混合型

這些徵狀容易對孩子的學習和社交生活上造成一定的困難,甚至可能導致影響情緒或自我形象。硏究發現,部分徵狀較明顯及持續至成年階段的患者,可能會影響工作,及增加人際衝突、打架、濫藥等情況。以往這些孩子可能被誤解,被標標籤為「百厭」或「懶散」。然而通過對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了解,並及早為孩子進行評估和適切的治療,可以大大減低對孩子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普遍嗎?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2016年統計的數據,約9.4% 的兒童患有此症,而男生比例較多(男童12.9%,女童5.6%)。在香港,根據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的資料顯示,在 2016 年確診的新症中, 男女比例約為 3 比 1。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成因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並不是單一成因,遺傳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如家族中有成員,尤其父母及兄弟姊妹確診,患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機會比一般人為高。

根據研究顯示,患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腦部結構及功能有以下異常:

  • 大腦及小腦的體積較一般人輕微細少
  • 前腦( 前額葉)功能較弱
  • 小腦功能較弱
  • 較小的基底神經節
  • 腦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水平失調

這些異常,影響腦部負責執行功能的區域,令患者的工作記憶、專注力、行為與情緒的控制、安排及組織工作的能力較弱,導致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的徴狀。

家庭的管教及環境並不會導致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但會影響病情的嚴重程度、影響行為及對生活造成影響。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於兒童時期可能導致發生意外或受傷的機會增加,亦於求學階段影響學習。於人際關係方面,亦可能因為欠缺耐性而容易與人產生磨擦。孩子有機會因為學習及社交上的挫敗而産生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更有機會影響個人自信。部分兒童可能同時患上其他發展障礙,例如讀寫障礙、發展性協調障礙或其他行為及情緒問題(如焦慮症)。成年的患者,可能會影響工作,及增加人際衝突、打架、濫藥、情緒問題等情況。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有什麼治療方法?

根據研究,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兩者合併治療的效果更遠超於單一方法。對於六歲或以上的患者而徵狀比較嚴重,藥物治療能改善的專注力,及減低過度活躍及衝 動等徵狀;而兒童的行為,尤其學習上的問題及反叛性的行為,必須配合適當的行為治療,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及家長有效的管教方法去改善。

六歲以下的兒童,由於未有太多大型研究及數據支持藥物治療用於這個年齡層,行為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案,目標是訓練情緒處理技巧,提升人際關係技巧,提升解難技巧等。行為治療亦要佩合家長的正面及有效的管教技巧,以及老師在學校的適當教學策略。例如:活動前給予淸晰目標及指引,把工作步驟拆開,步驟之間給予適當的休息時間,持續鼓勵及予以讚賞,工作或活動時減低外界或週邊的干擾,減少造成分心的機會。課堂上,老師可安排孩子坐位較為接近老師,多給予口頭或視覺提示,或安排能給予孩子提點的同學坐在附近。亦可安排一些小任務給孩子,讓他/她更投入課堂及增加自信心。

嚴重個案而行治療未能有效改善徵狀,則可能需要加上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方面,主要為為兩類。大部分情況中樞神經刺激劑為首選,目的為提升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以達至提升的專注力。常用藥物有「哌醋甲酯」 (methylphenidate),如「利他林」 (Ritalin) 及「專注達」(Concerta)。研究顯示,75%的患者服藥後專注力有明顯改善,過度活躍及衝動行為亦減少。藥物有長效及短效,醫生會按兒童的情況及需要而選擇。

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慾不振、失眠、影響睡眠質素、難於入睡、腸胃不適、作嘔、肚痛、體重下降、肌肉抽搐、頭痛、情緒低落或焦慮,煩躁不安等。不過,這些副作用通常都

是輕微和短暫的,一般可以調教劑量及服藥時間而改善。

另一類藥物為非中樞神經刺激劑,一般用於中樞神經刺激劑無效的個案,如「抗抑鬱劑」 (Clonidine, Imipramide 「丙咪嗪」,「阿托莫西汀」(atomoxetine)(「斯得瑞」(Strattera)。

若懷疑孩子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家長應該什麼?

若家長懷疑孩子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可以尋求兒科醫生或精神科醫生進行詳細的發展及行為評估,並為確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提供藥物治療及安排適當的行為治療。學前兒童如同時確診其他發展障礙,如學習障礙等,可經由兒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轉介輪候社會福利署轄下的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ETC),到校服務(OPRS)、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ICCC)接受訓練。

教育局亦會為學齡兒童安排教育心理學家為教師和兒童在校內提供支援。坊間亦不少非政府機構亦有舉辦兒童行為培訓和提供家長支援


© Platform Medical Cent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