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新冠肺炎「恐襲」全球,香港大中小學幼稚園自從農曆年假至今,停課日數達四個月之久,比每年的暑假還要長。隨著疫情放緩,不同年級將於本月尾至六月陸續復課,但「Hea」了這麼久,孩子如何收拾心情上學去?其實,父母針對不同年齡和學習需要的孩子,要運用不同方法預先在家進行「演習」,幫助孩子回憶上課規律,好好迎接復課大日子。

面對複課該如何「裝備」孩子,衛生常識和情緒支持同樣重要。對於念幼稚園高班和初小的孩子,父母必須正確教導他們如何處理口罩。平常日子,脫下口罩後如何收藏再用,多數由父母或傭人代勞,但復課之後,孩子必須能夠自行處理。

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於包含步驟的事情,特別善忘,即使父母嘮嘮叨叨重複提醒,對他們來說都有如耳邊風,故此必須讓孩子落手落腳自己配戴和處理口罩,建立成習慣,只有訓練有素,才能在複課後保障自己的健康,減低傳播和感染的機會。除了時常消毒雙手、熟習配戴和脫下口罩的程式外,如廁後要把廁板蓋上才沖廁,也是疫症下家長要讓培養孩子練成的習慣。

衛生常識當然重要,但情緒支持更不能忽略。留在家中「Hea」了這麼久,莫說是小孩,即使是大人,一下子要回復朝九晚八的返工常規,也一點不易。對於一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孩,他們本身可能有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的傾向,家長就要更花心思,幫助他們適應。

對於有自閉傾向的小孩,他們性格較為固執,適應需時,家長須要提早在家預演上課時間表,包括早睡早起,定時食早餐等。開學後功課將緊接而來,家長也要預演晚上做作業的常規,讓孩子有心理準備。而對於有專注力問題的孩子,家長亦可提早在家中演習「上堂」,例如設計一些手工勞作,要他們坐定定三十分鐘完成。目的是重新喚起孩子上課的回憶,以免正式開課時在堂上「遊魂」。

最後就是父母自己,都要調節好情緒,不要把負面情緒帶回家中。復課後多跟子女聊天溝通,別一刀切取消他們的娛樂消遣,慢慢重拾忙碌生活的常規,從容面對生活的挑戰。

(此文章內容刊登於2020年5月30日iMoney都市診療室: https://bit.ly/2YDtnML )


-p01.jpg

川崎病對大部份家長而言,可能都頗陌生,但是在發達地區,它為兒童後天心臟病的主因,所以認識川崎病和及早治療,避免形成後天心臟病至為重要。

什麼是川崎病?

它是一急性及自限性的發熱疾病,通常影響5歲以下的兒童,發病時會持續高燒和煩躁,及在不同時間出現一些特別的症狀,如眼紅、口紅、皮疹,或頸部出現庝痛腫塊,日本的川崎富作醫生,於1965年首先發現此病,因而以他命名。可是其發病成因至今未明,確知的是,它是一種全身性血管發炎,醫學界普遍相信川崎病是自身免疫系統對一些抗原(病毒或細菌)的反應,故此亦有遺傳因素,據統計,百分之一的病童具有家族史,同卵雙胞胎患病風險會提高至13%。發病率於不同種族亦有差別,亞洲人,尤以日本人,比歐美人士發病率為高,在日本每十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每年大約有250個病例,而香港大約為100,美國大約為25。男孩患病率相比女孩為高,大概為1.5:1。香港的發病高峰期為春季。

川崎病的病理

病發時全身中型動脈發炎, 尤以心臟的冠狀動脈(即供應心臟營養和氧氣的小血管) 發炎至為嚴重,發炎期分為3階段,可長達數星期甚至數年。

第1階段
為發燒起2週內,主要是中性粒細胞性損害,動脈壁變得薄弱,繼而膨脤,最常見為冠狀動脈短暫輕微擴張,但亦可引起冠狀動脈瘤,如動脈瘤巨大,血栓形成或冠狀動脈爆裂,可引發心肌梗塞甚或致命;其次心臟本身亦可發炎,引致心包積水,心律不正甚至心臟衰竭;此外,多個器官和組織亦可發炎,包括肝臟、腸胃、膽囊、尿道、淋巴結和腦膜。

第2階段
可持續數月,為亞急性或慢性淋巴細胞、漿細胞血管炎,此時發燒及症狀亦續漸減退。

第3階段
可持續數月至數年,雖然病徵大致消失,但受損血管壁肌纖維母細胞開始增生,導致血管壁增厚及鈣化,更可能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長遠同樣有心肌梗塞甚或致命的危險。

川崎病之診斷

診斷川崎病主要基於臨床狀況,患兒需持續發燒(多為5天或以上),並呈現以下4個或更多主要臨床症狀。

  1. 廣泛的紅斑性皮疹,通常在5天內出現,可以是多種形式,如大塊深紅色的蕁麻疹或是微小淡色的粉紅斑,皮疹可見於面部、身軀、四肢和腹股溝,皮疹早期脫屑亦是其特徵。
  2. 雙眼結膜炎,即眼白發紅,但沒有濃性分泌。
  3. 嘴唇和口腔發紅,嘴唇裂開或出血,舌頭呈草莓狀。
  4. 初期手掌和腳掌紅腫,中期手指和腳趾脫屑。
  5. 頸淋巴結腫大,發紅及疼痛。

可是於某些病人,病徵並不明顯或不完整,可能只出現1, 2或3種,此類情況名為不完整(非典型)川崎病, 尤以6個月以下嬰兒為多,他們如長時間發燒和煩躁,可能已是川崎病的唯一臨床表現。再者亦有其他疾病具有類似川崎病的症狀,諸如麻疹、腺病毒、腸道病毒、EB病毒、猩紅熱、鏈球菌感染、藥物過敏性反應和幼年性類風濕關節炎等。現時醫學上沒有單一確診川崎病的檢測,醫生需集合臨床及血液檢驗資料,加上心臟超聲波檢查才可給病人確診。心臟超聲波是川崎病的主要診斷及覆檢方式,可跟進冠狀動脈的發炎狀況,對症下藥,減低併發症。

急性期治療

治療目標為防止或減少心血管的損害,減輕炎症和防止血栓形成。

1. 丙種球蛋白

在未有此治療的年代,高達25%的病兒會患上冠狀動脈瘤;幸好研究證明,靜脈滴注高劑量丙種球蛋白,可大大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率,黃金治療期為發燒的首5至10天內。治療後,雖然20%的孩子會出現短暫的近端冠狀動脈擴張,但是最終只有5%兒童會患上冠狀動脈瘤,1%發展為巨型動脈瘤。

2. 阿司匹林

與此同時,中劑量的阿司匹林可減低炎症及退燒,當病情穩定下來,便需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取其抗血小板作用,防止血栓形成。

大部份病人接受丙種球蛋白及阿司匹林便可控制病情,慢慢康復,可是有少部份病人仍需接受第二或第三線治療,如類固醇或生物製劑。

康復期

當病人退燒,體溫穩定下來,便進入康復期,如無冠狀動脈瘤或只有輕微動脈病變,只需繼續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定期進行心臟超聲波覆檢,如一切正常,2至3個月後便可遵照醫生指示停藥。半年至一年後再由兒童心臟科醫生跟進,進行心電圖、超聲波檢查和跑步運動測試,以確保冠狀動脈的健康。

但如持續有冠狀動脈瘤或嚴重病變,則需要終身覆診及服用藥物治療,如抗血小板藥,甚至抗凝血劑(薄血藥) 。

服用阿司匹林或抗凝血劑期間注意事項:

  1. 不可任意停藥。
  2. 注意有否容易出血傾向,如無故皮下出血或瘀傷。
  3. 避免接觸性運動。
  4. 如再發燒或患有流感時,應馬上看醫生,檢查應否調改藥物。
  5. 如果不能口服藥物或腸胃出現問題, 如嘔吐或腹瀉,藥物吸收會大大減低,有機會導致冠狀動脈瘤血栓,應馬上看醫生跟進。
  6. 往外地旅行,必須帶備充足及額外份量的藥物,以防旅途受阻。
  7. 脫牙或手術前,應詢問醫生是否需要停藥。

疫苗接種

丙種球蛋白會削弱減活疫苗的功效,包括麻疹,腮腺炎和水痘疫苗,為期長達11個月,換言之,如患兒於丙種球蛋白治療後的11個月內,接種減活疫苗,未必得到預期之效用,家長應考慮適當更改接種時間或於其後安排接種加強劑。

患過川崎病是否一生免疫

川崎病不是感染,故不存在免疫,因它是自身免疫系統的反應,理論上是可復發,幸好目前的資料顯示,復發率只為3 % ,家長無須太擔心,如患有相同的川崎病症狀時,應馬上看醫生,告知病童過往詳細病史,盡速醫治。

川崎病預後

大多數及時治療的患者可完全康復,如無遺留冠狀動脈病變,日後一般都健康良好,與其他小孩無異,可如常上學及運動;然而病兒的冠狀動脈畢竟曾經發炎,成年後可能比較容易出現成人冠心病,所以必須從小養成健康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向吸煙說不,便可快樂茁壯成長。


-p02.jpg

意外於兒童時期有發生,學前兒童喜歡攀爬跳躍,好奇心強,處事衝動,但缺乏判斷力,因此容易產生意外。在這階段常見的意外包括跌傷、撞傷、燒傷或燙傷等。避免意外發生,家長應注意家居安全。

跌傷撞傷

家中桌椅應盡量避免尖角設計,使用軟膠角套。不可隨處放置玩具或雜物,電線應妥善放置,以免絆倒兒童或成人。 年幼兒童較喜歡在家裏跳躍奔跑,為避免小孩在家裏容易滑倒及跌倒,地板應保持乾爽。地板的物料應小心選擇,避免太光滑的地板。瓷磚一般比地板較硬,幼童活動範圍宜應鋪軟地墊,以減低孩童跌傷的機會。家中亦應避免使用破璃裝飾,避免於碰撞時割傷。年幼嬰兒於4-5個月大已會翻身,應避免將小孩放在沒有牀欄的牀上,若無可避免,要裝置堅固及高度適中的牀欄。我們看新聞偶爾也會發覺一些小孩不慎從家中墮樓的新聞或遭窗簾繩纏頸,因此家中窗戶必須加設安全窗花,露台亦應加設鐵柵或鐵絲網,避免兒童從高處墮下。 窗簾繩亦應妥善綁好,避免讓幼兒觸及。幼兒夾傷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家中危機。家長可考慮門框安裝防夾手指裝置。

燙傷或燒傷

滾水和熱湯是常見引致幼童燙傷的情況之一。家長應避免給兒童過熱的食物或飲料。不要將茶壺、水煲及熱水瓶擺放在檯邊或兒童可以觸及的地方。家中亦不宜使用枱布,以避免兒童拉枱布打翻熱水。家長或照顧者操作蒸氣熨斗是應小心避免讓兒童觸碰。在正常情況下應盡量避免讓兒童進入廚房範圍,以減低發生意外的機會。不幸發生燙傷或燒傷,家長應保持冷靜,將傷處浸入冷水降溫或用清水持續沖洗來降溫,但切勿直接敷冰。輕輕除去蓋著傷處的衣物,然後用清潔的布或繃帶遮蓋傷口,但切勿強行除去任何黏附於傷口上的衣物。切勿用任何油劑、牙膏、牛油或醬油塗在傷口上,因為這些東西會妨礙皮膚降溫。同時亦不要用有黏性的敷料,如膠布、絨布等。

兒童家居意外雖然常見,但很多情況其實可以避免發生。若兒童因意外受傷,應盡早求診。

時刻注意家居安全,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成長。


.jpg

手足口病較為常見於兒童。 一般是由於腸病毒感染如EV71或柯薩奇病毒導致。在香港高峰期一般為5月至7月, 其他月份有機會出現小型高峰期。 潛伏期為3至7天, 大部分患者病徵輕微,並會於7-10天內自行痊癒。 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 ,疲倦和喉嚨痛。 之後1-2天後口腔可能出現疼痛的水疱,然後形成潰瘍。 手掌及腳掌,甚至身體其他地方,亦會出現小水泡或紅疹。 病徵 有機會引致 進食時口腔疼痛 ,部分患者甚至會引致脫水。 手足口病並沒有針對性藥物治療,主要治療方法 為紓緩徵狀,減輕口腔潰瘍引致的疼痛。 極少數患者會 出現併發症如腦炎或肺炎,因此父母要細心觀察兒童的病情轉變,如出現持續高燒, 精神不振, 持續嘔吐 或咳嗽等情況 應立即求醫。

手足口病的病毒有機會經接觸性傳染 給其他人,大人亦有機會感染。 傳染途徑一般為透過接觸患者的 口鼻分泌,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糞便, 甚至接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 即使患者康復,病毒亦有機會繼續經由糞便排放多達六星期。 如果兒童出現手足口症狀,應及早 諮詢醫生意見 ,並留在家中休息, 至完全康復才回校上課。

預防手足口病或減低 傳播風險 ,應時刻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勤洗手。 用餐時要使用公筷。 不要共用毛巾或個人用品。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擁抱或接吻。 家具及玩具 應使用1比99稀釋漂白水消毒,然後用水清洗及抹乾。 如要清潔病者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呼吸道分泌物 應以1比49稀釋漂白水消毒 ,然後用水清洗及抹乾。 手足口爆發期間,家長應避免帶子女參加集體活動或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並且避免使用公共遊戲設施如波波池。


BB沖涼時間越長,洗得越乾淨.jpg

不少家長替出世的寶寶洗澡都會很緊張,不但要照顧寶寶安全,還要洗得夠乾淨。那麼到底是不是洗澡時間越長,就洗得越乾淨?

兒科醫生羅婉琪講解一下:

「跟寶寶洗澡不但可以清潔皮膚,把一整天的奶漬、汗漬、便便漬都一併洗掉,還可以順便一起玩水和玩玩具,是很甜密的親子時間,令大人和寶寶都很容易忘了從浴室走出來。其實,寶寶皮膚表面有一層薄薄的皮脂膜,是皮膚的天然屏障,不但幫助皮膚鎖住水份,還可以防止外界物質入侵。如果洗澡時間太長,或者皮膚被毛巾或海綿過度磨擦,這層皮脂膜就會受破壞,皮膚由細膩變得粗糙敏感,反而會更容易讓細菌進入皮膚,造成感染!所以,洗澡雖然又舒服,又好玩,但是為了寶寶健康嬌嫩的肌膚,時間還是控制在15分鐘內最好。」


.jpg

上回教了大家幫寶寶洗澡15分鐘就夠,那麼是不是用越熱的水沖涼就越殺菌呢?

兒科醫生羅婉琪解答一下:

「其實洗澡是為了去除污垢,而不是為了殺菌!寶寶皮膚非常幼嫩,如果洗澡的水熱到可以殺菌,就一定會燙傷寶寶了!雖然用稍熱的水沖涼,會對濕疹皮膚有短暫的止痕作用,但是如果寶寶洗完澡後全身通紅,就已經表示洗澡水太熱。過熱的水會破壞保護皮膚的皮脂膜,長遠反而會令寶寶的皮膚更容易乾燥痕癢。幫寶寶洗澡,最理想的水溫應維持於攝氏37至38度,這樣的溫度和體溫相近,寶寶就最舒服了!另外,洗澡之前,記得一定要先放涼水,再放熱水,然後用手肘試試水溫,新手媽媽可以用入浴專用的溫度計確定水溫適中,最後才放寶寶入浴盆。洗澡後立刻替寶寶塗一層潤膚膏,並配合醫生的治療,這樣就可以輕鬆跟濕疹說拜拜了!」


.jpg

如果寶寶患上濕疹,父母看到寶寶皮膚又癢又乾,甚至紅彤彤、出水,都會希望快點找到致敏元兇、儘速根治!很多照顧者都會擔心濕疹是不是與飲食有關,於是心急如焚地試轉不同牌子的奶粉,即使是全母乳餵哺的媽媽都可能會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食錯了甚麼,弄到寶寶這樣?」那麼到底寶寶患濕疹,媽媽應不應該繼續餵母乳呢?聽聽兒科醫生羅婉琪怎麼說:

「雖然食物敏感和濕疹都是過敏性體質出現的病,但是兩者未必有因果關係,其實大部份的濕疹都與食物無關,反而跟遺傳、環境因素的關係更為顯著。例如父母雙方都有鼻敏感、哮喘或濕疹病史,BB患濕疹的機會就相對較高。另外,夏天炎熱多汗,冬天則乾燥或皮膚被羊毛衫刺激,都有可能誘發濕疹。

母乳主要蛋白成份是屬於人類的,寶寶對人奶蛋白敏感的情況實在非常罕見,而且已經有很多研究指出,母乳可以降低濕疹嘅風險。JAMA Pediatrics(《美國醫學會雜誌•兒科學》)曾於2017年公佈過一項研究結果——以純母乳哺育至少3個月,有助降低小朋友患濕疹風險達54%。

如果母乳寶寶已依足醫生指示,濕疹情況仍然嚴重的話,媽媽可按兒科醫生或營養師的指示戒口。媽媽可以嘗試連續四個星期不接觸懷疑致敏的食物(常見的致敏食物包括蛋丶堅果和奶類製品),但媽媽一定記得要注意鈣質和營養嘅吸收,並堅持繼續餵母乳,觀察小朋友的濕疹情況有沒有改善,隨後再逐一再嘗試吃,萬一食完某種食物真的誘發濕疹,就先繼續戒那種食物,等小朋友再大一點、濕疹有改善時再挑戰過!

而吃奶粉的寶寶呢, 如果醫生懷疑寶寶對牛奶蛋白敏感,醫生可能會建議寶寶轉食深度水解奶粉,當中牛奶蛋白被切小了,可以減輕牛奶敏感的反應。另外,我們不太建議寶寶轉飲羊奶或豆奶,因為95%對牛奶敏感的寶寶都會對羊奶敏感,羊奶的營養成分亦沒有那麼適合寶寶;而30-50%對牛奶敏感的寶寶同時對豆奶敏感,加上豆奶含植物性雌激素,不適宜六個月以下寶寶長期飲用。」

不想寶寶患濕疹?記得從寶寶出世第一天起餵母乳和洗澡後替他全身塗潤膚膏了!


-e1617961735512.jp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是一種發展障礙,影響孩子的社交溝通和行為。部分亦可能同時於認知、語言和大小肌肉發展遲緩。

每個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表現都不一樣,甚至可能有很大差異。根據DSM-V診斷標準,診斷準則包括:

1. 社交溝通方面

不同的社交場合中,孩子在溝通和社交互動有以下三種障礙/困難:

  • 社交互動:例如缺乏互動對話, 甚少與人分享(興趣、情感),不善於展開社交接觸或作出相對社交回應。
  • 非語言溝通:例如不協調的非語言溝通、缺乏眼神接觸,甚少或不懂運用肢體語言或表情。
  • 發展友誼或人際關係: 未能在不同場合作出適當社交行為、 不懂得結交朋友,未能投入假想遊戲,對同伴毫無興趣。

2. 行為方面

另外,日常行為方面,亦曾經或正在出現以下行為問題,並且符合以下至少兩種行為:

重複性行為:包括身體動作 (例如用腳尖走路、自轉), 物件或玩具的運用(如排列玩具),及語言方面(例如重複地覆述說話)

拒絕日常的改變:堅持跟隨相同及刻板的常規、日程、或做事的次序、規律,千篇一律的遊戲方式,抗拒或較難接受新的食物和事物

興趣狹窄:對有興趣的事物極之專注,而且興趣濃厚的強度異於尋常,又或是對物件的某部分有不尋常的興趣 (例如車輪,門胶)

過高或過低的感官反應:對於某些聲音、質感、視覺或味道有不尋常的追尋或抗拒,例如害怕風筒的聲音,喜歡追看強光或快速移動的事物等

自閉症譜系障礙有多普遍?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數據,每54名孩子當中便有一名可能受自閉症譜系障礙影。當中部份情況輕微,但有部份的同時診斷智力障礙或其他情緒問題。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成因又是什麼?

目前研究顯示,並非單一原因導致,確實成因亦在研究當中。以下原因有可能部分導致自閉症譜系障礙:遺傳基、腦內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異常、腦部結構異常、新陳代謝病、懷孕期間受到藥物 (例如抗癲癇藥)影響。

如孩子診斷自閉症譜系障礙,家長應怎麼辦家長應怎麼辦?

自閉症障礙是一種社交行為障礙,並不能靠藥物根治。研究證實,針對性的社交及行為治療,能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社交技巧及改善行為問題。 只有極少數具傷害性行為或嚴重情緒問題的患者,經醫生評估後才會考慮用藥物合併治療,改善行為問題。

訓練適宜於早期開始,密集及持久的訓練會對兒童會有更顯著的幫助。治療及訓練亦必須配合家長的參與,以致技巧可以於日常生活應用,家長的正面態度亦尤其重要。

治療策略大致有以下幾類:

  • 行為策略:應用行為分析學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ABA), 圖片交換溝通系統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
  • 綜合策略:結構化教學(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CH)
  • 互動策略:Developmental, Individual Difference, Relationship-Based Model, DIR)、(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 、地板時間 (Floor Time)。
  • 社交認知策略:社交情境故事 (Social Story), 社交思考訓練 (Social Thinking)

如果家長對於兒童的發展或行為有疑問或擔心,應盡快尋求兒科醫生的意見,安排發展評估,並盡早安排適切的訓練,以達致最佳效果。


-v2.jpg

做父母並不容易。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即使他們是兄弟姐妹或雙胞胎,他們的脾氣,行為和才能也可能大不相同。無論您是初次成為父母還是經驗豐富的父母,您可能都不容易確定何時應帶孩子就其行為問題尋求專家意見。

孩子的發展是持續性的。某些技能需要父母或老師教導,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尤其是社交能力。

當孩子在交談時沒有反應時,可能有很多原因。 最常見的,這情況並不是持續發生,而僅當孩子專注跟其他孩子太投入活動時,或是有突如其來的 事物吸引,才出現這種情況,這可能並不令人擔心。但是,如果持續發生這種情況,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外出時,尤其是對熟悉的人(通常是父母或看護者)不太注意, 並且缺乏互動,都應引起更多關注並建議尋求專家意見。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可能。 當中首先要排除的是聽力問題。 在本港大部分初生嬰兒均會在私家醫院或政府醫院接受初生嬰兒聽力普查, 然而部分聽力障礙可能在孩子長大後才發病,或因後天因素造成, 所以如果主診醫生有此擔心,都會建議做聽力檢查。

另一些原因可能發展遲緩或社交障礙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 在其他發展方面例如走路 , 言語發展 或自理能力方面, 亦較其他孩子遲緩, 即建議盡早尋找專業人士為孩子作發展評估。

如果您的孩子對自己的名字 甚少作出回應,不喜歡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或者甚少跟其他人分享 , 孩子有機會因為社交發展障礙 ,如自閉症譜系障礙, 引致社交能力較弱。 部分孩子同時可能還會有其他行為問題,例如重複性行為, 興趣狹窄,或者對生活常規的改變作出很大反應。有時,他們對五官的感覺(噪音,觸摸,味道,前庭感覺 和視覺)上可能也具有過高/過低的靈敏度。

如果父母有疑問,請不要擔心,建議盡早找兒科醫生評估 作出發展評估, 並安排適當的訓練 。隨著訓練的進行,情況一般會得到改善。 愈早發現問題,愈早開始訓練, 成效一般都會比較理想。


-v2.jpg

濕疹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問題,不僅會影響孩子,還會影響父母, 對日常生活及生活質素造成非常大的困擾。絕大多數病情是輕微及偶發的,但有些孩子可能情況會比較嚴重,影響到整個身體的皮膚,並可能導致併發症。

最重要的治療方法:保濕

輕微的濕疹可通加強保濕來紓緩。 許多患者忽視了保濕的重要性,尤其是當病情好轉時。 事實上,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 ,濕疹患者皮膚比較乾燥,皮膚更容易流失水份,因此保濕尤其重要。即使濕疹好轉也應持之以恆。 一般來說我會建議輕微的患者,每天至少要使用2次潤膚霜,並在病情惡化或天氣乾燥時增加使用次數,或轉用較滋潤的保濕霜。

另一個病人或家長常問的問題是:哪種保濕霜最好?根據我的經驗 ,沒有一種保濕霜是最好的。選擇最適合你您的保濕霜,可基於兩項原則。首先是保濕效果。有些產品剛塗上皮膚時保濕較果很好,但並不持久。 解決方法可以是增加塗抹的頻度。但如果實際上很難做到的話, 可能對於你來說 ,這不是最理想的潤膚霜 。有些潤膚產品 質感比較厚,效果相對持久, 但用於油脂分泌比較旺盛的皮膚,可能引致反效果,容易長出粉刺。 另外要考慮的 ,亦是我認為最重要的 , 便是患者是否願意勤力使用這種潤膚霜。 部分病人對於某種潤膚霜用後感覺並不舒服, 即使潤膚霜的成分和功效都比較理想, 但患者並不願意使用 也是徒然。 因此對於部分患者哪種牌子的潤膚霜較為理想還是其次,最重要是找一種患者願意佩合使用的潤膚霜 。至於選擇潤膚產品, 需要注意幾個要點。 避免所有帶有香味的產品。 即使某些產品聲稱是有機產品或成分天然 ,濕疹皮膚和兒童皮膚是非常敏感的,並且可能會對那些“天然有機成份”過敏。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一直在使用相同的保濕產品。 這對於某些患者可能是適當的,但在香港,濕度和溫度的變化可能使其不可行, 因此可能要作出季節性的調節 。 輕微的患者 ,我建議在炎熱和潮濕的天氣中使用乳液,尤其是在白天外出時。在乾燥和寒冷的天氣,或在空調的環境中使用較滋潤的潤膚膏。 這些意見當然是參考,最重要是根據皮膚的狀態作出調節。

在皮膚嚴重乾燥的情況下,可考慮使用乾敷或濕敷包裹皮膚。方法是塗上潤膚膏後,使用管狀繃帶包裹皮膚,以達至更理想的保濕效果。

外用類固醇:藥物的好壞?

每種藥物都有機會有副作用,但是如果我們適當地使用,可以將其減至最小。 是否需要使用外用類固醇是臨床判斷。 類固醇藥膏通過阻止皮膚的炎症反應,從而減輕和消除痕癢和泛紅等症狀 。 我們不建議在患者沒有症狀時使用它以作預防。 但是,對於嚴重或症狀未能控制的情況,我們建議使用外用類固醇,以控制濕疹,並減輕因為痕癢導致搔抓的惡性循環。 許多父母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 類固醇也有分比較強和弱的類別, 一般建議按照醫生指示使用 。如果按照醫生的處方使用,並在皮膚小區域或短期使用,通常不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 因此家長不用太擔心。

濕疹是一種長期病,可能非常令人困擾。 但是, 隨著孩子長大, 情況一般都會慢慢改善。


© Platform Medical Centre. All rights reserved.